与信仰对话团日活动ppt 作为一种对话方式的标语研究

  【摘要】标语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对它的研究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标语也会大显身手。标语通过调整话语运作方式,以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来协调话事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提高标语的实现度及认同度。
  【关键词】和谐 标语 对话
  
  标语是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道独特和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中一个缺乏深入研究的领域。历史走到今天,标语不断变换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标语作为不可缺少的宣传工具都在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一、标语的时代变迁与研究范式
  (一)标语的时代演变
  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城市空间,还是乡村街头,标语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标语的分布数量和诉求内容来说,是世界其它地方难以与之媲美的。
  标语是发动群众的一个十分便捷和有效的手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经常运用标语这种有效的组织宣传形式。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广告已经无孔不入,标语的影响渐渐式微,标语的生存时空受到挤压。
  (二)标语的研究范式
  学术理论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8)至今,对标语这一独特的领域展开了整理和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内进行:基本范畴的研究、革命标语的研究、商业标语的研究、计生标语的研究、标语翻译转化的研究、农村标语的研究、标语时代变迁的研究、汽车标语的研究等等。这些整理和研究是必要和有效的。
  关于革命标语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是标语研究议题中成果数量最多的领域。关于标语互译的研究,研究成果也较多,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比较成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
  但在标语研究领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虽然在这个领域已经涌现了一批研究学者和一批研究著作。但从整体来说,研究的著作成果数量偏少,研究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很多成果仍属于搜集整理性的研究,学理性的探讨仍待加深。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着重加强标语的时代转化研究,标语的生存空间研究,标语的新家族成员的研究(比如个性标语、汽车标语等)。
  二、标语在新时期的生存空间状况
  (一)标语的生存空间概念
  标语的生存空间是指标语活动范围的幅度,存在价值的大小,发展趋势的高低。面临广告时代的冲击,对标语的历史进行梳理,对标语的现状进行评估,对标语的未来进行预测是很有意义的。
  随着时代的转换,动员群众和工作宣传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由于传播媒介和舆论宣传工具的发展,使标语的作用和功能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受到限制并不意味着失去生命力和活力。标语所独有的魅力和潜力依然存在,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但是标语自身也要做出一些改变,来适应形势发展。
  (二)标语的生存空间分析
  标语在新时代的生存空间状况,可以从社会的要求度,个人的要求度,标语本身的适应度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标语在新时期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社会仍然需要标语发挥它的告知作用和艺术美化作用;个人仍需要标语发挥它的表达作用,而标语本身也在不断的创新,转变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急剧的社会变化并寻找自己的生存位置和发展空间。
  1、社会需要度
  社会需要度,是指社会对标语的需要程度及其标语的可替代程度。
  告知性和艺术性,是标语的两大基本属性。
  告知性是标语的最基本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标语口号都成功地发挥了这项功能,在舆论宣传和动员群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简洁明快,突出醒目是标语之所长。
  汉字文化是最讲究书法艺术的。在风景胜地,山崖石壁上留下这么多诗词文句和书法墨宝,世界少有。中国画也是画面上文字出现最多的一个画种。这样一种文化习俗使标语演化出了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节日庆典、重要赛事、各项活动和场合,标语常常承担着突显主题,烘托环境的责任。
  2、个人需要度
  个人需要度,是指个人对标语的需要程度及其可替代性程度。
  标语是一种话语行为。作为一种话语行为,标语是发布人的一种发布信息的行为,是他的语言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白。这种表白不仅能够反映出发布人所处地区和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而且也能反映出发布人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出自己的声音,标语是一种垂手可得的工具。
  3、标语自适应度
  标语的自适应过程,是指标语自身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求得自身的生存的机会。
  进入新时期,面对新问题,党和政府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与过去不同。面对现实,标语的功能必须随之转变,标语的宣传内容和力度会有所侧重和取舍,以求得生存发展机会。
  最近一些年,标语大家族里多了很多富有活力的新成员,比如车身标语、手机标语、人体标语、网络论坛标语等。这些鲜活有趣的新型标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改革开放前的标语明显有别。市民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现自己的欲求和愿望。
  三、和谐社会的话语要求与标语的话语运作机制
  (一)和谐社会的话语要求
  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而建设和谐语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础的一项工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必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完善,以便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和谐语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二)标语的话语运作机制
  标语是发布人的一种发布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镇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语言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直接展现。
  从语言的社会作用上看,工具性的达意,并不是其惟一功能,除此之外,教育感化、情感审美和信息沟通,都是其内在价值的体现。在使用标语时,只有通过确切的措辞,才能达到双向的互动交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一种新的、对话式的标语交流
  和谐社会是进步的一种社会形态,也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只有以人为本,人们都能自由、理性地表达自已的各种观点,畅谈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减少言语隔阂,疏通言路,社会和谐才有可能。
  (一)暴力标语的驱除
  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升,城乡秩序的建构,靠的是宣传教育和法制的约束,靠的是民族素质的提高,靠的是文明言语的运用。
  暴力标语的大量运用,反映了我们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的欠缺。暴力标语的频频出现,也体现了我们发布人的冷漠蛮横思想和行为。
  暴力标语的出现,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公共权力的传统。公共权力总是以暴力惩戒为后盾的,所以其标语往往盛气凌人,简单粗暴,但却行之有效。这种标语传统长期影响了我们公众的话语系统。在我们还不习惯用契约化的关系去对待私人之间的纷争时,反而觉得沿用一种权力化、政治化的话语来处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是更方便和有效的。
  另一个来源是泛政治化的传统。暴力标语除了来自对公共权力的模拟外,更多的是诅咒性的。这种诅咒用语是中国民间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暴力语言确实夺人耳目,但要发挥出足以制止恶行的威慑力,就实在是夸大了暴力语言的作用。文明习惯的培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缓慢过程,在此过程中,辱骂和恐吓的言语行为,只能与初衷背道而驰,惟有通过宣传、教育的作用,以文明的方式来替代简单粗暴的方式。
  (二)人本思想的渗透
  在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各种新传播媒介的兴起与普及,以及各种理论(广告理论、舆论理论、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为新标语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准备。
  法治秩序下,政府与公民是平等的。这为新标语话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政治类的标语,应该会越来越少,因为在城市里,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通过标语来做政治动员将会收效甚微;在农村,政治标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但要有更多的表现技巧和修辞方式。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将来需要大力发展的是公益性的标语。公益标语无疑是新标语中的亮点,单纯警示性的标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人性化的劝诫和交流。
  (三)触动心灵的标语
  语言的第一个属性是它的“社会”性,社会对语言具有制约性和语言对社会具有反作用性;语言的第二个属性是它的文化属性,文化对语言具有制约性,有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
  语言的第三个属性是它的“心理”性,心理因素对语言具有制约性。语言是抽象的,但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言语行为,言语在本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人的心理或思维状态决定了人的言语表现,从而决定了语言系统。反过来,人的语言同样会对人的心理或思维产生反作用,制约人的心理过程,制约人的思维过程。
  直指人心的标语,触动心灵的标语,感受深刻的标语,所带来的效果更好,所引起的共鸣更强,所引发的情感更激烈,持续性更强,这种标语应该是一种驱除了暴力性和巫魅性,渗透了人性化和平等性的标语。
  
  参考文献
  ①胡范畴,《中国户外标语口号研究的问题、目标与方法》[J].《修辞学习》,2004(6)
  ②尉万传,《从话语控效说看“另类”标语》[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作者:聂德民:南昌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宋守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法国普瓦提埃大学管理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