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台协凝聚力,共享北京新商机]形容团队凝聚力的词语

  20年,人生弱冠,充满着勃勃生机:   20年,事业新起点,见证了两岸的发展。   这是在北京台资企业协会20周年大会上,经常听到的话语。作为在大陆成立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协会,北京台资企业协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遵循“服务、沟通、交流、合作”的理念,同北京市台资企业一道打造了京台交流的宽阔平台。未来如何把握机遇。抢占北京经济的商机?这是北京台资企业协会会长林清发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谈论的重点话题。
  
  把握政策走向 寻找适合商机
  
  “大陆市场正从世界工厂转成世界市场,这片市场是台商最好的市场,要把握‘三通’时机,如果再错过这班车,台商可能就被边缘化了。”林清发的开场白非常简单而且直白。他认为,台商在大陆最大的优势是服务意识,不在于资金优势和人脉。对大陆台商未来的发展,林清发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密切关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走向,适时调整经营思路,以争取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他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北京台协成立20周年大会上讲演时说,首都的发展定位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林清发认为,由此在京台商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实践中寻找适合的商机。
  据了解。北京今后将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础上,着力抓好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和医药、汽车、都市型工业、物流业等产业的调整振兴,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对于大陆台商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林清发说,两岸“三通”后,氛围、互动良好且来往频繁,台北直飞北京2个多小时,就跟从台北搭乘“国光”号列车到台中一样,很方便。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不只是空气质量、人文素质等方面有了全方位提升,也增加了很多商机。比如北京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潜力产业。台湾企业在金融、文化创意、商贸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其独特的优势,相信在北京更注重自主创新的背景下这些企业会有很大的发展。另外,北京还要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台湾在IT方面的优势更是明显,问题是台商对北京这些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度还不够。他说,台商若在北京发展,当前可考虑重点在4个方面开展业务:一是现代服务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现代制造业,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是当前北京市着力推进的产业,也是台商较有优势的项目,北京台资企业协会愿意给希望在京投资的台商提供多种服务。
  对有意到北京投资的台商。林清发建议可以向台联或台办咨询,沟通的渠道非常通畅而且便利。另外,北京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台商的情况,每年有市长接待日,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亲自接待:市委常委牛有成多次参加台协的中秋、春节等联欢联谊活动,和台商一起交流:台办、台联等更是时常关注着台商。他也不忘提醒,北京市各方面都比较规范,台商凡事还是要按程序,不要贪图小便宜。搞些莫名其妙的名堂,否则,与事与己都不利。
  
  善用北京台协 共同推进合作
  
  “常常是很多台商出问题后,北京台协才知道那里有台商”。林清发坦言协会的尴尬。由于大陆幅员辽阔,人海茫茫。很多台商又习惯于独来独往,导致台商同台联、台办、台商协会等组织没有密切的联系。林清发说,早期从台湾到大陆,一些台商常常道听途说,采取病急乱投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方式,没有想着如何找到与大陆相关部门的通畅沟通渠道,有不少人曾做过“冤大头”,但现在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情况那就太不应该了。他建议,台商要尽可能加入台协,这样就有正式咨询通道。协会也随时将政府的优惠信息提供给台商。
  北京市前一阶段推出一项扶持当地制造业的“帮扶计划”,提供退税、融资、利息补贴等方面扶持。虽然这个计划并不是专为台商量身打造的,但林清发了解到,很多申请“帮扶计划”的台商都获得了不同程度支持,甚至有台资企业获得200多万元人民币的扶持。他表示,台资协会越强,台企经营越好,当地政府越重视,台商获得的支持资源也就越多,发展的空间越广阔,这样就能和当地政府形成良好互动。林清发略显无奈地说,“现在需要积极开拓更多会员加入北京台协,在京台商应该透过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来发展,不要再单打独斗,需要共同推进大陆市场”。
  据统计,北京台商目前共累计注册有2300多家,从业台胞约有几万人,但是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会员却仅有300家,而且大多都是知名台商,比如“中华航空”、长荣、国泰、呷哺呷哺等,较小的台商入协会意愿比较低,且较难掌握,究其原因,在京的台商不像长三角、珠三角等台商聚集区,多以盖工厂为主,地址固定,容易找到,北京台商很多都是租房子开公司,一旦租金过高而转换办公地点与电话。就可能失去联系。他表示,无论台商是否加入协会,他都愿意24小时为大家服务。另外。在北京无论美资、日资还是台资企业的台籍员工,或者外地台商在京有任何问题,只要找到北京台资协会,协会都会积极协助,努力解决。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以及北京市经济大环境的蓬勃发展,京台两地经贸交流规模和领域持续扩大,合作层次也不断提高。林清发说,他刚从台湾回来,参加了6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两岸通讯产业合作交流会,大陆的通讯业巨头全部参加,台湾的通讯企业和相关研究院也都悉数出席,预计未来将产生很多合作项目。采访中林清发同记者讲到参加两岸通讯产业交流会的一个小插曲,当林清发同临座的大陆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交换名片时,发现他在京的办事处和微电子所仅相隔一条小马路,原来大家是近在“咫尺”的邻居,不由得相谈甚欢。
  林清发说,京台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发展空间广阔。台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丰厚的产业积淀,有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准的生产服务企业。北京具有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信息物流方便迅捷、科研技术人才众多、产业功能区齐备、消费市场空间巨大、区域辐射效应明显等诸多优势。双方借势互补,精诚合作应该能成为典范,但是很多时候这些优势并不能完全被对方认识。比如,北京有个“乐活城”,是台资企业,专门生产有机产品。但是在林清发和他们交流前,他们没有清醒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正是北京全力推动的农业项目,可以申请很多政策支持。他认为,同在北京尚有此现象,更何况海峡相隔的两岸呢,因此,台商应善用北京台资企业协会这一平台,共同把京台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向更高的水平。
  
  紧密联系 团结发展
  
  回忆当年台商进入大陆,林清发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大陆很多行业的发展都不如台湾成熟领先,当时台商的优势更加明显,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两岸的市场竞争更激烈,竞争门槛变的更高,这就需要台商紧密联系,团结合作。他透露,目前北京台资企业协会已经成立了各行业的委员会,例如由国泰人寿牵头组成的金融委员会,由呷哺呷哺牵头成立了餐饮委员会,还有IT委员会、高尔夫球队等,这样就将很多在京的台籍员工通过行业,这种纵向方式联系到一起。另外。北京台协还在海淀、东城、大兴等6个区县成立了联谊会,未来北京台协还将在全北京各个区县都成立联谊会,以此将众多中小型台商通过区域,这种横向方式联系到一起。林清发说依靠这种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有利于掌握在京台商的动态需求,又便利地为他们传递信息、开展服务,可谓一举多得。
  小资料:北京台资企业协会简介
  北京台资企业协会成立于1990年3月,是由在京台资企业和在京工作的台胞依法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是大陆成立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协会。目前,北京台资企业协会有会员300家,产业分布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涉及行业有电子产品制造、观光农业、农产品种植、百货、餐饮、食品、文化、教育、研发、金融、咨询等。
  北京台协现有8个部门,分别为:秘书处、服务部、法务?培训部、产业发展部、联络部、宣传推广部、联谊活动部、妇女活动部。2008年1月8日,林清发当选为会长。
  多年来,北京台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台商、沟通台企与政府间的联系、推动京台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首都经济建设及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