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徐迟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一段往事]徐迟

  诗人徐迟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登上中国文坛的,那时他只有二十来岁,发表了意象派的诗,出版过意识流小说,也写过轻倩香艳的情歌,是以戴望舒、施蛰存为首的“现代派”中的一员。卢沟桥的枪声和抗日救亡的呐喊,使他从迷茫中惊醒;血与火的战争逼迫他迅速走出自我,他把笔锋对准了狼烟滚滚的战地,对准了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他写出了一篇篇带着烈火硝烟的纪实散文。
  1938年5月,徐迟挈妇携雏,心情沉重地离开了孤岛上海,离开了故土南浔,来到香港。在香港,徐迟有幸遇到了他追求光明与进步的引路人乔冠华,在乔冠华,还有袁水拍、郁风等人的帮助和指引下,徐迟的人生观来了一次“奥伏赫变”(物理学名词: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分子裂变,就叫奥伏赫变。徐迟常用这个词,形容自己信仰的改变――作者注),他从最初信仰“现代派”,转变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
  
  一
  
  1940年初冬,徐迟来到陪都重庆。经过几年的磨砺和锻炼,徐迟已经成了一个心向共产党的左翼文化人,与他交往的很多朋友都是共产党员,如重庆《新华日报》的夏衍、乔冠华等。这些人的能力和才华,以及他们对信仰的忠诚,都深深影响着、激励着徐迟。这年的12月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中法比瑞文化协会举行茶话会,欢迎新近从全国各地来到陪都重庆的作家,包括茅盾、冰心、巴金、安娥、袁水拍和徐迟等。在这次自由随意的茶话会上,新朋旧友热情地交谈着。突然,会场欢腾起来,众人把目光投向大门口。原来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莅临会场。主持茶话会的“文协”总管老舍先生连忙迎上前去,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周恩来的光临,令文艺家们无比振奋。当周恩来来到徐迟身边,和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诗人握手时,心情紧张的徐迟感到一股暖流遍布全身。
  几个星期后,他有幸再次与周恩来重逢。那是1940年的除夕之夜,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界、新闻界人士的迎新晚会上。到会的大人物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将军和周恩来等。徐迟将表演一个诗朗诵的节目。晚会开始时,有文工会主任郭沫若等人的讲话,然后节目主持人史东山宣布:“余兴(娱乐节目)开始,第一个节目,徐迟诗朗诵。”徐迟登上舞台后说了一句话:“我这个诗朗诵可不是什么‘余兴’啊!”然后,徐迟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持久、冷静、坚强》。这是一首关于坚持抗战的诗,是一个严肃的主题,所以徐迟自负地说,他的诗朗诵不是什么“余兴”。虽然大家对这首诗的反应不很热烈,但徐迟充满激情的朗诵还是令不少人为之倾倒,周恩来就把这个颇富才气,却又有些恃才傲物的青年诗人记在了心头。
  徐迟和周恩来的这两次接触,只能算是“点头之交”,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的友谊得到了加深。
  
  二
  
  1942年的夏天,徐迟来到歌乐山大天池附近一个名叫蒙子树的村落里,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撰写他的诗歌论著《诗的诞生》。论文完成后,他还打算翻译一部大书――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正在此时,夏衍通知他:歌乐山中央医院将有一位重要人物来住院,徐迟可以每天上午去探视他,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做的。因为中央医院离市区较远,夏衍他们是不可能天天去看望这位病人的。而徐迟就住在歌乐山,且天天上小菜场买菜都要路过中央医院,所以,他去探视病人很方便。病人是谁呢?夏衍神秘地告诉他,是周恩来!徐迟一听惊喜之至,能看望周先生(当时,朋友们都这样称呼周恩来),是他三生有幸啊!“要是能天天为他做点事,照顾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那该有多好呵!”徐迟心里这样想着。
  周恩来因患小肠疝气需要做手术。中央医院的丁瓒大夫是有名的精神病专家,那时,一般人只知道他是夏衍的好朋友,不知道他还是一个秘密共产党员呢。医院里还有一位病理学专家吴在东博士,是当时《新华日报》记者杨刚的丈夫。因为有这些关系,所以,周恩来在此住院是安全的。他来住院,身边只带了一名警卫人员,名叫龙飞虎。因为此事不事声张,基本上无人知晓,所以,去看他的人也不会引起他人注意。
  7月2日,徐迟吃完早饭就急急忙忙去小菜场买好菜,提着小菜篮径直去了中央医院。进得病房,他看见周先生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侍候在侧,想必那就是龙飞虎了。徐迟望见满脸笑容的周恩来,轻声问道:“你还好吗?有什么事要我做的没有?”周恩来回答:“很好嘛!没有事需要你做。”徐迟说:“那我就陪你坐坐吧,要我做什么事就告诉我。”说完,徐迟就从菜篮子里取出一本书。他看见周恩来也在读书,那是一本俄文版的《列宁选集》,便问道:“你还读这本书?”周恩来笑着说:“我每天都读一点儿,读了可以使脑子清醒一点儿。”这句话给徐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将这句话奉为圭臬,长记在心,并身体力行。就这样,徐迟每天都去医院陪周恩来坐一个多小时,谈谈感兴趣的话题,为周恩来解除寂寞。
  有一天,徐迟对周恩来说:“我要进一趟城,当天回来,有没有什么事要我去城里办的?”周恩来望着这个热心的年轻人,笑笑说:“没有。”徐迟在城里碰见著名演员金山。金山知道周恩来在中央医院住院,便去花店买了九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用湿毛巾包好,要徐迟带回歌乐山送给医院里的两位病人。徐迟感到狐疑不解:“怎么两位病人呢?”金山告诉他,女演员秦怡也在中央医院住院呢。九朵粉色花蕾,清香扑鼻,娇艳欲滴,惹得路人啧啧称赞。徐迟代表金山送了五朵粉荷给周先生,送了四朵给秦怡。
  经过一个星期的静养和观察,医院便要给周恩来做手术了。手推车把他送进手术室,徐迟和龙飞虎就在外面静静地等待着。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周恩来躺在小车上被推了出来,虽然脸色有些苍白,但人是完全清醒的。当车子经过徐迟身边时,他看见徐迟还在等着,就用目光向他示意,并轻声地对他说:“手术做得真不错!”周恩来说这话是想让徐迟放心。徐迟会心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术后恢复得很快,脸色红润了,精神饱满了,还不时地跟徐迟议论一些文艺界的事情。
  大约在手术后的第四天上午,徐迟正陪着周恩来说话,突然《新华日报》的许多人都来看他,包括夏衍在内。人们一进来,周恩来马上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便对夏衍等人说:“你们今天一定有什么事瞒着我了。”他们说:“没有啊,没有什么事瞒着你啊。”他们不肯说,周恩来就焦急不安,并吩咐龙飞虎准备回城。大家知道瞒不住了,只好说出来,原来是周老太爷过世了。这时,周恩来从容镇定地说:“你们一进来的神情,我一看就感到出了什么事儿了,我父亲去世为什么要瞒我呢?回去吧,马上回去!”
  后来,徐迟听说周恩来回去后失声痛哭,伤心之至。
  徐迟陪伴周恩来的幸福的十天也因此而结束了,他为没能更长些时间陪伴他,没有能够从与这位伟人的接触中得到更多的教益而感到非常遗憾。但是,他这次在周恩来身边得到的教诲也是弥足珍贵的,令他深铭肺腑,矢志不忘。
  
  三
  
  抗战时期,徐迟与毛泽东的令人羡慕的交往也颇值得记述一番。
  1945年8月25日,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向往共产党、倾心毛泽东的徐迟得知此消息后心情格外激动,8月28日,他抑制不住亢奋的心情,漏夜挥笔,写下了一首赞颂毛泽东的热情洋溢的诗歌:《毛泽东颂》。当时,徐迟住在王园山(即今枇杷山。抗战时期,今天的枇杷山公园是四川军阀王陵基的私家花园,名“王园”,于是,枇杷山也叫王园山――作者注)上一草堂内,这是他用三十五万元法币买来的一幢不很大的平房(当年徐迟的“草堂”,就在今天的枇杷山公园管理处的位置――作者注)。山顶就是可以眺望长江和嘉陵江的有名的望江亭。29日上午,他急匆匆地从王园山直奔化龙桥,将诗稿送到《新华日报》编辑部。30日,这首诗就刊登了出来。
  这首诗,徐迟是用“史纲”的笔名发表的,不过,陪都文艺界的朋友都知道,“史纲”就是三十一岁的青年诗人徐迟,因为他常以此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引人注目的诗文。由于徐迟这首诗道出了大众的心声,道出了人民的愿望,道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因此在山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朋友们在钦佩他的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徐迟第一个采用诗歌的形式公开歌颂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四
  
  就在《毛泽东颂》发表后的第二天,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于1945年9月1日下午7时举行鸡尾酒会,徐迟应邀出席。他早早地就去了,大约是5点半吧。他估计今天毛泽东准会来,因为这是最适合他和各界人士见面的场合。
  下午6时左右,黄家垭口一带的街上就挤满了人,还有各式各样的汽车,一辆挨一辆地停着。苏联大使彼得罗夫及夫人、罗申武官、宋庆龄、行政院长兼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孙科、冯玉祥将军、国民政府的多位部长、军政要员、社会名流以及文化、新闻、戏剧界人士共三百多人,一个个都准时到会。这样的集会,在战时的陪都是常有的,可是,今天的氛围却显得很不平常。天下起细雨来了,但是,人和汽车依然越来越多地拥挤在附近的街道。6点半,数千市民几乎把交通都堵塞了,警察和宪兵忙着维持秩序,傍晚的街头充满了汽车喇叭声和市民们兴奋的谈话声。数千双眼睛望着中苏文化协会的大门,人们谈论着一个人的名字:毛泽东。“今天毛泽东要来参加会议。”
  一会儿茅盾来了,徐迟与他坐在一起聊了几句。茅盾说:“有人说今天毛泽东会来,我看他不一定会来。”徐迟认为茅盾很会说话,转弯抹角,轻描淡写。但徐迟心里明白了,今天毛泽东肯定会来。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徐迟溜下了楼去,在门口等着。门外是一条两三米宽的巷道。与会者陆续到来,他与相识的人握握手,寒暄两句;人们上楼去,他继续在门口等着。没过多久,徐迟忽然看见巷子口簇拥来一群人,他的心顿时急促地跳动起来:“来了,来了,毛泽东真地来了!”他心里默念道。
  不错,来人正是毛泽东。他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缓步走进了巷子,龙飞虎、乔冠华等紧随其后。当毛泽东迎面向徐迟走来时,徐迟的心仿佛要蹦出来了。周副主席马上把徐迟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的一双大手向他伸了出来,徐迟赶紧双手握住这只温暖的手,激动得连问好的声音都有些颤抖。此刻,徐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他是这个庆祝会上第一个与毛泽东握手的人。
  徐迟紧跟他们上了楼,与会者拥挤在楼梯口恭迎毛泽东,毛泽东和人们不停地握手。在一张铺着红桌布的大桌上,摆有一本雪白的册页,等着毛泽东第一个签名。只见毛泽东拿起毛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大字。大家都在二楼中间一个大厅中坐定,一一介绍完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来到毛泽东跟前,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端详着他,然后举起盛有半杯红酒的高脚杯,用洪亮的嗓音说:“你来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也签订了,来,来,来,让我们为孙总理三大政策的实现干杯吧!”冯将军豪爽地把酒一饮而尽,毛泽东也兴奋地干了杯。见此情景,冯玉祥激动得泪光闪烁。敬酒者鱼贯而来,毛泽东只是抿抿酒杯。一盘盘点心端了上来,毛泽东只顾应酬敬酒者,也顾不上吃。细心的徐迟时刻都在注视着毛泽东的一举一动,看他没吃一点儿东西,担心他会醉酒,于是,赶紧挑了一碟精美的点心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望着徐迟会心一笑,然后拣了一块糕点来吃。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每间屋子巡历了一周,所有人都向他举起了祝福的酒杯。因为8点钟还有吴铁成秘书长的约宴,所以,没待多久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就要起身离去。
  这是徐迟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回家后,他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赶紧把这件激动人心的喜事儿告诉了妻子陈松。当晚他失眠了,他想,要是此时来写《毛泽东颂》,他会写得更真挚更精彩更有激情。
  
  五
  
  1945年9月16日,与陪都文艺界交往颇深的外科大夫李颢,在重庆一家大饭店举行结婚典礼。由于李颢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莫泊桑全集》中译者李青崖先生的大公子,所以,来参加婚礼的文艺界人士比医学界的还多,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都应邀出席。徐迟是李颢很要好的朋友,所以,他也来了。
  婚礼开始前,乔冠华把徐迟叫到一旁,说:“今天下午3点钟,你和马思聪两人一起到红岩村去,到时候有车子来接你们。”徐迟听了真是喜出望外:“真的吗?我可以见到‘他’了吗?” “当然是真的。”乔冠华一本正经地说道,“今天他只接见你们两人,你今天不要再出洋相了。”徐迟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在场的马思聪听到这个消息也异常兴奋。
  酒足饭饱之后,徐迟和马思聪稍事休息,不觉3点将到,一辆小汽车准时开来把二人载去了红岩村。
  在红岩村底楼的小客厅里,他们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一阵握手、问候和寒暄之后,毛泽东首先和马思聪交谈起来。徐迟坐在周恩来旁边,静静地倾听。马思聪向毛泽东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他觉得这两者在大后方是比较难兼顾的,在这个问题上他感到有点困惑。毛泽东对此做了一些解释,说:“既要有普及工作者也要有写提高作品的作者,鲁迅是一个写提高作品的作者,但如果大家都来当鲁迅那就不好办了。”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起来。按徐迟的理解,毛泽东的意思是:像马思聪这样的大音乐家,完全可以去写一些提高的作品。
  随后毛泽东问徐迟在写什么。徐迟心想:他大概已经知道我写了献给他的那首诗才这样问我吧。于是就说:“写了不少,但都写不好,不好我宁可放着不拿出来,改好了再拿出去发表。”毛泽东笑了笑说:“你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又是一阵笑声。后来,此事传了出去,说毛主席说的,徐迟想要“一鸣惊人”。这则逸闻在文艺界被传为佳话。
  这次谈话进行了半小时左右,随后徐迟和马思聪又返回市区,去赶赴新婚夫妇的晚宴。
  
  六
  
  伟人的接见让徐迟的心情难以平静,他对毛泽东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有一本精美的册页,上面已有关山月画的两幅敦煌壁画临摹《舍身饲虎图》,叶浅予作的两幅戴爱莲舞姿素描和马思聪写在五线谱上的他的《第一交响乐》主题及其变奏的音乐符号。这些都是些弥足珍贵的瑰宝。但他还想在另一空白页上请毛泽东留下墨宝。于是,他将册页给了乔冠华,希望乔代他请求毛泽东在上面为中国诗人、或者说为大后方诗人赠言题字。乔冠华理解徐迟的心情,他诡谲地笑了笑,爽快地把册页拿走了。
  大约一星期后,乔冠华把这本题好了字的册页还给了徐迟。徐迟以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册页一看,上面题的是“诗言志”三个字和“毛泽东”的落款。
  这六个字写得龙蛇飞舞,洒脱遒劲,力透纸背。徐迟满意的心情难以言表。毛泽东把六个字摆在空白册页的右半幅,左边留下很大一片空白。徐迟心想:恐怕再也没有人敢在它的边上写字了吧!说也奇怪,世界上还真有“好事之徒”,“胆大妄为之人”。一天,徐迟请郭沫若欣赏毛泽东的墨宝,潇洒浪漫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郭沫若一看,大声叫好,并自行研墨提笔,在毛泽东题字的旁边写下了他自己的即兴之作,一首新词《沁园春》。
  徐迟把这本有伟人和多位名人真迹的册页视为无价之宝,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珍藏。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岁月里,他还时常为之惴惴不安,为之担惊受怕。20世纪80年代,他把这件记载着他和领袖,以及几位文化界名人友谊的瑰宝,交给了国家档案馆保存。不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为了给徐迟一个慰藉,专门给他勾填了一册逼真的复制本,作为永久纪念。■
  
  (责任编辑/穆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