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四大元老】国民党10大元老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四十三岁的李石曾和五十九岁的吴稚晖都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四十九岁的张静江和五十八岁的蔡元培也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当时由于人们平均寿命比较短,四十岁以上就被认为是“老者”了;加以吴、蔡、张、李四人资历深、关系密,所以被尊为“国民党四大元老”。纵观这四人的历史作用,应该说他们对于我国社会的主要贡献还是在于教育事业方面。
  吴稚晖(1865―1953),字敬恒,原名眺,后改为稚晖,1865年3月25日生于江苏阳湖县。他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十八岁设馆教读,二十五岁考入著名的南菁书院,二十七岁乡试中举。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1901年吴稚晖前往日本求学,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之后去欧洲求学,辗转英法等国十余年。1903年,吴稚晖亡命英国时,正值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风靡欧洲。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在鄙视强权政府的同时,对教育大加推崇,认为革命不过是教育手段的辅助措施。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吴稚晖接受了这种观点,认为“天下更无强弱问题,惟有智愚问题”。为了广泛汲取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培养出社会急需的科学工艺人才,吴稚晖大力提倡青年出国留学。1915年,吴稚晖与蔡元培、张静江、李石曾、褚民谊、张继等成立“留法俭学会”,发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主张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1919年,吴稚晖又和李石曾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呼吁国内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5月,第一批学生九十多人抵达法国,其中有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
  吴稚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汉字注音工作。民国时期,他抱定汉字注音,普及平民教育的宗旨,既做学术上的研究,又解答众多人士的质疑,还通过大量的社会工作推广注音汉字。1937年以后,抗战八年在陪都重庆, 吴稚晖步行几十里山路为平民识字班授课。1943年,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因车祸去世,蒋介石请吴稚晖继任,被吴谢绝。
  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九岁。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商人世家。十一岁丧父,家境从此萧条。蔡元培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883年中秀才,1889年、1892年相继中举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中日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学习外语。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中,蔡元培同情维新派,尤其佩服谭嗣同。他认为维新派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所以决心兴办教育,一度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进行秘密活动的机关。
  1903年,蔡元培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6年春应聘任绍兴学务公所总理。1907年6月赴德,在中国驻德使馆工作。次年秋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学等学科。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擅权而辞职。不久旅居欧洲,从事著述。1915年旅法期间曾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6年11月回国,次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在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先后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北伐兴师后,他在江浙一带发起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策动自治运动。次年2月北伐军攻占杭州,蔡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一度代理主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后,蔡元培与国民党右派联名通电,参加清党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任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1928年8月,因不愿与蒋介石集团为伍,他辞去所兼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定居上海,致力于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10月国民政府设立五院,任命蔡元培为监察院院长,他坚辞不就。1932年,蔡元培同宋庆龄、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为争取民主、保障人权、营救政治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移居香港。1938年,蔡元培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张静江(1877―1950),名人杰、增澄,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张静江二十五岁时任一等参赞,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他结识孙中山,为其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他还曾在法国巴黎开设专卖古玩、茶叶、丝绸的通运公司,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资助革命活动经费。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他在法国参与创办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周报,鼓吹无政府(安那其)主义。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宣统三年)回国参与辛亥革命运动。
  1918年,“讨袁之役”失败,张静江又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部长。
  袁世凯死后,张静江回国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蒋介石交往密切,曾是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1925年,张静江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孙中山逝世后,张静江一直支持蒋介石,应邀由上海到广州,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6年7月又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3月到上海后,他与吴稚晖等人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议,通过“对共党弹劾案”。后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又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旋又被迫辞职。1928年秋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29年,在杭州主持举办“西湖博览会”,曾轰动一时。后因与蒋介石的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被免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念佛吃斋隐居。1950年9月3日病逝于巴黎。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他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是保守的清流派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是李鸿藻的第三子,六岁即熟读诗书,十五岁师从京城名儒齐禊亭,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1902年,李石曾二十一岁时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在巴黎,李石曾入蒙达顿农校学习,毕业后又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学。1906年,他和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纪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经张静江介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
  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闻名于法国,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石曾闻讯回国参加革命运动。在天津,他和黄复生等组织了京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在北方宣传和组织革命。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1913年初,首批由俭学会资助的三十名学生赴法国,李石曾安排他们进入巴黎南郊的蒙达学院。“二次革命”失败后,李石曾往法国避难。1914年与蔡元培、汪精卫等组织了留法西南维持会。1915年6月,李石曾援引豆腐公司的成例,和蔡元培等一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用自己劳动所得收入维持生活和学业。
  1917年,李石曾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为赴法勤工俭学奔走。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他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同时,李石曾还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预备班。这个班的设备好,教师水平高,是向法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预备班。1918年,北京成立法文专修馆,李石曾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由于赴法学生与日俱增,华法教育会应接不暇,心系勤工俭学事业的李石曾再度前往法国,亲自为学生们安排学业、寻求工作,解决生活困难。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同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石曾和吴稚晖都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同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宫。11月5日,李石曾以民间代表身份参与其事,出任故宫财产清理保管委员会主席。1926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李石曾任院长。
  1927年4月,李石曾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多次开会密谋,鼓动和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四一二”事变后,李石曾又支持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37年以后的抗战期间,李石曾在欧美从事外交活动。1948年他回国任总统府资政,1949年以后去瑞士。李石曾于1956年定居中国台湾, 1973年病逝, 终年九十二岁。葬于台北阳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