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房,没车,没存款……除了花几块钱去婚姻登记处办理一张结婚证,近来,网上流行一个新名词――“裸婚”。 上世纪80年代,即有结婚必备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三大件”之说,“有房有车”则成为21世纪初年轻人择偶的标准。而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以80后为主力军的“裸婚族”日渐兴起,他们打破先“安居”再“乐业”的传统,希望通过自我努力、共同创业来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
我要“裸婚”
曾经有过两次恋爱经历的王明非常赞同“裸婚”。今年25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目前任职于北京中关村一家小型的IT公司。王明和第二个女朋友分手就是因为女方家里坚决不同意他们租房子结婚。
王明已工作3年多了,小有积蓄。他的母亲退休在家,父亲虽属工薪阶层,但收入稳定。从王明谈第一个女朋友开始,老两口便和儿子商议了几种方案:比如拿出多年积蓄帮他作为贷款购房的首付款,并由父母负责前5年的月供,以后由小夫妻慢慢还贷;或者是将现有的房子重新装修,作为小夫妻的新房,老两口搬回到多年前居住过的大杂院平房去……但这些方案全都被王明坚决否定了。他觉得这样太委屈父母,他不忍心。
王明并不否认优裕的物质条件是幸福婚姻的基础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基础。他说:“我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和祖父母、伯父伯母一家挤在大杂院的三间小房子里,婚后一年多了才分到一间10平方米的筒子楼,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做饭就在楼道里,一住十几年。可他们几十年来相濡以沫,一直感情很好。后来经济条件逐渐改善,他们觉得很满足。”
无奈的选择
静怡和男友都是外地来京工作的“北漂族”,在谈恋爱的5年时间里,他们俩省吃俭用,花钱从来不敢大手大脚,甚至连电影也没舍得看过几场。他们原本计划选择自己满意的房子,付完首付款,然后买车,等该置办的东西差不多齐备了,再踏踏实实地谈结婚的事情。可是残酷的现实却把这一计划打破了。
“现在北京的房价一天高过一天,我们存了好久的房款首付,只够在五环外买一套小房子的,但是没车出行肯定不方便。可是买车,马路堵得都跟停车场似的,还不如坐地铁来得快,”静怡叹了口气,“即使我现在想当房奴、车奴都当不了,索性,租个离公司近一点的房子先住着,生活质量还能高一点。”
静怡说,自己虽然不是那种好面子、爱攀比的物质女孩,但是结婚毕竟是女孩一生当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一切从简固然能带来不少好处,可不能美美地做回新娘,心里难免有些遗憾。
简朴的生活方式
房子对于中国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且是家的象征;车被年轻人视为生活品质的象征;婚礼更不用提,哪个女孩子没有梦想过穿着白色婚纱的浪漫;而钻戒,更是象征着一生一世的爱情……如此看来,哪一样都是难舍的鱼和熊掌。
但是,这些都必须以雄厚的财力为基础。是打肿脸充胖子,敲骨吸髓似的榨干父母,办一场体面风光的婚礼,还是干脆勇敢地“裸”一回?
对于“裸婚”的态度,男女之间泾渭分明。据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男性赞成“裸婚”,而70%的女性觉得“裸婚”不靠谱;43%的人表示“会”选择裸婚,47%的人表示“不会”;44%的人认为“裸婚”可以获得幸福,没有物质的爱情更经得起考验,但同样有44%的人认为裸婚“不会”获得幸福,连经济基础都没有何谈生活。
说到“裸婚”,社会学家表示,应该给予赞扬和扶持,这既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进步。只要真心相爱,形式并不重要,父母们大可抛开面子思想,给予下一代更多的自由,减轻他们身上的经济压力。
一位婚姻咨询师说,这股新起的“裸婚”时尚与高房价的重压直接相关,是对日渐高涨的结婚成本的一种集体反叛。而这种反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回归,更贴近了婚姻最美好的部分:相爱的人走到一起来,从此相互扶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