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在做人处世方面,一向讲究“行有格”,从不做逾轨、缺德之事,始终严于自警自律。 季羡林先生的秘书李玉洁回忆说,好些年前,季先生写过《为胡适说几句话》的文章。当时胡适的问题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她劝季先生不要写,写了也没地方发表,但季先生坚持要写。季先生说,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对人不能主观,也不能片面。他还说,当时与胡适在一起工作的人剩下的不多了,他要不出来说就不舒服。在胡适问题上,可以看出,季老做人是非常真诚的,他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就写什么,既不含糊,也不隐瞒。毫无疑义,季羡林先生所守的是为人务必诚实的这个“格”。
季羡林和胡乔木是老同学,两人交谊甚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胡乔木的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对老同学季羡林的友情却只增不减。“文革”后,胡乔木走访季羡林的次数很多,但季羡林先生却一次也没有回访。胡乔木对季羡林的做法既理解、谅解,也毫无怨意,依旧不断走访季羡林。胡乔木逝世后,季羡林先生十分伤感。他特地撰写了《怀念乔木》一文,详述他们相识、相知、相互友爱的往事。季羡林先生说,在胡乔木生前,他刻意回避,在胡乔木死后,他却不胜怀念。在与胡乔木的交往中,季羡林先生所守的是善于避嫌、对上级既不阿谀逢迎又有浓浓真情的品格。
有关季羡林先生“行有格”,还有这么个故事:20多年前,有一位初进北京大学的学子,无奈中把自己的行李托付给一位路过的老者,自己急匆匆来到新生报到处,缴费,注册,分宿舍,买饭票。待忙完这一切,已经时过正午,这位学子才想起扔在路边的行李,急忙寻过去,只见烈日下那位光头老人仍站立在行李旁。这位老人不是别人,就是当时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后来,有人向季先生提起此事,季老说:“一个乍到京城的农村学生的全部财产只是一个铺盖。能将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是对我的信任。对信任得认真对待。”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季羡林先生所守的是为人要讲信用的这个品格。
季羡林先生品求端、行有格,他做人最大的特色就是讲“真”、求“真”,对人真诚、真心、真情、真意。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称他为“真人”。敢于言真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一个不言真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美德的。
做人最可贵的是“行有格”。一个人只有“行有格”,才能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才能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题头照片:季羡林生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