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DA:“迟些杀死你”_迟些

  在香港一部经典电影中,有这样的台词:“你再厉害,也不见你去收银行保护费!”如今,洗劫内地富豪无数、纷争至今未果的“KODA案”,又把外资银行的“厉害”升级了:“你钱再多,照样让你成为负翁!”
  
  上桌
  
  人的一生,有时能被一顿饭改变。
  2007年6月的一天,赖建平和太太来到北京梅地亚中心附近一处环境雅致的餐厅,参加一个朋友聚会。
  赖建平是一位民商法律师。18年来,他积累了一笔不菲财富,正尝试谋求一种“不为稻粱谋”的新生活。
  饭局中,一位“朋友的朋友”、身材高挑的女孩张宁,俨然成为主角。朋友介绍,张宁是一位海归,名校金融专业高才生,刚从华尔街回香港工作。
  张宁很有礼貌地递给赖建平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香港荷兰银行私人银行董事”。
  赖建平顿时对张宁刮目相看,他对西方的商业、金融文化一直很崇拜,甚至联想到了巴伦支船长的故事。
  16世纪,一位名叫巴伦支的船长被困于冰封的海面,他和船员在零下40qC的残酷严寒中支撑数月,却丝毫未动船舱中的货物,最终完成客户所托。荷兰商人的美名由此流传。
  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往往就在这样的潜意识作用下被悄然突破。以后赖建平会明白,荷银的“董事”,成百上千。
  张宁此来,的确有着特殊目的。她对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侃侃而谈,表示愿意做大家的投资顾问,帮助大家打理资产,至少实现20%收益,并当场拿出几份开户文件。
  那是一份100多页的全英文文件。出于对朋友信任,加之仅仅是开户,对英文并不熟络的赖建平只用了5分钟就签完文件。
  然而,在这份“吓人”的庞杂文件中,张宁有些“逾越”了。文件中有两个问题为“是否是专业投资者”、“是否提供过开户文件的中文版本”,赖认为张宁都代其选择了“是”。
  赖建平不会明白,这有多么危险。相反,他倒以为总算交上个港银朋友。
  2007年7月,张宁再来北京。赖建平以礼相待,还叫上朋友,听张宁讲了一堂投资课。一种名为KODA的产品,浮出水面。
  张宁介绍,KODA是一种“面向高端客户、收益稳健、为期1年的打折股票”。即投资者能以8~8.5折市价投资港股。
  赖建平颇为心动。当时正在爆炒“港股直通车”,一切都还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最后狂欢期。
  赖建平不会明白,他即将沾染的KODA,是一款累积期权加杠杆金融衍生品,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也被称为Accumulator,剧毒致寒,美国甚至明文禁止向美国公民销售,素有“金融鸦片”之称。
  圈套,已经放置。
  
  多亏几千万
  
  2007年7月27日,张宁建议赖建平以每股3.42元买入联洲国际10万股。然而该股当日便因财务丑闻暴跌,2007年11月30日索性以0.66元停牌至今。
  出师不利,但赖建平依然憧憬。因为在同日,张宁还建议他买了2个KODA合约,7月31日又买人3个KODA。
  2007年8月~10月,正是港股高歌猛进之时,恒指3个月就上涨近9000点。赖建平的户头也赚了几十万元。11月22日,最初5个KODA先后“完结”。
  然而在10月20日,股市发生逆转,渐生变化。
  此时,在张宁建议下,赖建平又以每股7.54元,购买了每交易日吸纳3500股复星国际股票的KODA合约。据后来统计,7月24日~11月20日,赖建平总计买人15个KODA,噩梦也正是从第6个开始降临。
  伴随港股一泻千里,复星国际一路下跌。从2007年12月起,荷银开始不断催促赖建平补交保证金。
  赖颇感意外,几百万元账户能不够?2008年1月9日,荷银干脆扔给他一个计算公式,让其自己计算该如何缴纳保证金。
  看着计算公式,赖建平终于如梦初醒,KODA完全是一个“杀人产品”,一向保守的自己竟然在与银行对赌!更恐怖的是,他竟然丝毫不知!
  虽然投资者起初能以低于现价水平的行使价吸纳股票,当现价达到触发价则合约结束。但如果现价低于行使价,则投资者必须每天双倍去吸纳股票,最长期限可达1年,可谓收益有限,风险无限――420万元,还真的不够!
  更加蹊跷的是,直到今日赖建平也不知具体的保证金比例。
  赖建平火了,他开始质疑张宁的用心,然而面对斩仓的可能性,他又感到莫大恐惧。
  面对荷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赖建平索性不断筹款,境内外大肆举借高利贷,又向荷银账户投入更多资金,甚至超过了理论上最大的合约金额。
  到2008年3月31日,赖建平总投资将近2100万港元,当时合约余额为1130万港元,扣除600多万港元亏损,保证金尚存1511万港元,保证金比例已高达134%。
  这蹊跷的KODA,越来越呈现出其诡异的本质:“I KILL YOU LATER”,中文意思正是“我会迟些杀死你”。
  “赔得心痛”的赖建平不知所措,在这位内地投资者的人生经历中,从未被“神圣的银行如此坑过”。2008年6月19日,赖建平正式向香港荷银发函,表示要与银行协商赔偿问题,并将账户交予银行处理――蹊跷的是,始作俑者张宁已跳槽去了汇丰银行。
  此时,赖建平2100万港元的总投资分文不剩,反欠荷银200多万港元!
  赖建平惊呆了。
  
  7?11
  
  法律专业出身的赖建平,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欲拿起法律之剑。经过研究,他大致梳理出荷银如下“罪状”:
  1、KODA销售对象必须是专业投资者,个人投资组合不得少于800万港元,赖初始账户只有420多万港元,且张宁代选“专业投资者”;
  2、荷银隐瞒对赌关系,将KODA当成稳健产品进行推销,未告知义务;
  3、银行涉嫌隐瞒风险并恶意设置保证金陷阱。赖建平怀疑KODA真实的保证金比例,实际上为“基本保证金+市价损失”,而“市价损失”正是毒中之毒……
  然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主协议”,已给赖建平致命一击。
  “主协议”中隐藏着这样一句话:
  要求相对方(投资人)不可撤销地:第一,服从香港法院的管辖;第二,放弃其在任何时间对将任何该等法院作为审判地可能提出的任何反对意见,并放弃声称该等法律程序已经在不便的诉讼地提出或该法院对其不拥有司法管辖权。
  如此严谨、拗口的一段文字,其实只是想完全堵截投资人寻求司法救济、通过“违法违约”反击的路径。同时,“主协议”还规定:
  本协议不能排除银行在其他任何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在一个或多个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的诉讼不能排除在其他任何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
  这意味着,赖建平欲讨公道,需要通过香港法院;而荷银起诉赖建平拖欠保证金,则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内地、香港同时起诉!
  真可谓“大开眼界”。香港的雨下得又大又急,打得街头彷徨的赖建平悲从心来。事实上,即便他摸到荷银“七寸”,也无财力与之对抗, 他甚至坐不起飞机,只能先坐火车到深圳,再人关进港。
  一位香港律师很同情他,不过也劝告放弃。香港大多一流律师事务所均与外资银行存在业务关系,根据“利益相关”原则不得涉案。即便涉案,上千万律师费从何而出?
  赖建平欲告无门。然而,不知是赖建平的悲哀,还是幸运――他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权威数据显示,2007年前后,国际投行Accumulator在香港地区总计涉及金额逾1000亿美元。庞大惊悚的数字背后,是内地成千上万的“受害富豪”,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家。
  很轻松地,赖建平找到了自己的“战友”:
  北京投资者郝婷,通过星展银行投资Accu-mulator,8000万港元不翼而飞反欠星展近1亿港元;上海投资者金亮,通过汇丰银行投资Accumulator,近千万资产化为乌有且欠汇丰23万港元;甚至还有中信泰富原董事长荣智健、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
  众愤难平。2009年5月,赖建平、郝婷出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此时,郝婷已被星展银行无情地在香港、内地同时起诉。于是,二人决定向公众首次“自爆”内幕,请求援助。
  2009年7月11日,20多位“受害者”齐聚北京,成立“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之所以选择“7?11”,是因为Accumulator堪称金融领域的“9?11”,“7?11”就是“欺要要”,势必要抗争到底。
  联盟一成立,便吸引了内地最一流、最具影响力的“大脑”。一场无声的战役,已经瞄向“金融鸦片”;一场“智力风暴”正在酝酿发作。智力风暴
  2009年10月,北京同方大厦三层的办公室里,云集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精英力量。大家探讨的只有一个方向:
  如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金融鸦片”给予制裁。
  依据香港金管局法律,外资银行在销售金融衍生品过程中,有义务保留销售与操作过程的录音。这些录音,曾是外资银行向“受害者”推卸告知责任的法宝,如今却也可成为证明他们“侵权”的把柄。
  而在中外法系中,都存在“欺诈推定制度”。即只要信息劣势方受到损害,法律上就推定信息优势方侵权,除非后者证明自己不存在欺诈。
  法律的天平,似乎又给弱者留下了机会。
  不过,与要回毕生心血相比,誓言永不放弃的赖建平,更希望得到一个平静的生活:如果当初不去赴宴、如果当初不那么草率、如果当初不轻信荷银……只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摘自《商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