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感恩:晒一晒我那拾荒的母亲:拾荒少年影评题目

  2010年6月,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旅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骑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位母亲背井离乡,坚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令人想不到的是,制作这部短片、将这位“卑微”而伟大的母亲推向公众视线的,竟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冯英龙。对于母亲的工作,冯英龙一度无法接受,直到他亲自走进母亲的拾荒生活,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有身份卑微的母亲,她们的生命平凡卑贱如田野里的草芥,可这个世界上却没有卑微的母爱,每一份母爱,都值得孩子们珍视和仰望。
  
   母亲捡破烂,
  儿子难受又无奈
  
  冯英龙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对冯英龙和弟弟冯款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睡在厚厚的草垛上,听着母亲于化玲在村子里喊他们的小名。可这样的幸福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为了给患脑瘤的父亲治病,为了供冯英龙和弟弟读书,妈妈不得不到南下江都市打工……
  2001年10月的一天,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离家半年的母亲要回来了。经过大奎家时,飞奔中的冯英龙和刚出门的大奎撞了个满怀,大奎手中的象棋撞落一地。大奎一把抓住冯英龙说:“陪我杀一把。”冯英龙说:“今天不行,我要赶紧回家。我妈今天回来,她说给我带了一双球鞋呢!”“有啥好高兴的,你妈在江都收垃圾!那球鞋是从垃圾堆里找出来的!”“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 “不信你回去问你妈!”大奎喊道。
  冯英龙气呼呼地跑了。他无法相信慈祥温柔的妈妈会整天与垃圾打交道。
  进了家,妈妈已经回来,正忙着给他们做饭。冯英龙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可大奎的话让他心头沉甸甸的。于化玲开心地把冯英龙拉到自己身边,仔细地端详着,“小龙又长高了……”冯英龙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着腰刨垃圾的情景,他不自觉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了出来。
  吃饭时,妈妈觉察出冯英龙的沉默,问道:“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憋不住了,小声问道:“妈,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工作?”于化玲愣了一下,说:“妈没文化,进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头吃饭,没再说话。
  那一夜,母子俩都辗转难眠。于化玲刚刚开始拾荒时,也觉得很不好意思。是带她去的同乡开导她,咱们靠双手挣钱,养活了一家人,有什么可丢人的。想到辛苦自己一个人,能让重病的丈夫有药吃,两个儿子有书读,于化玲就不再烦恼。
  为了化解儿子的心结,于化玲特意把自己在外的生活拣好的、有趣的说:“有一次,妈妈收了个电饭锅,回去修修还能用呢!”冯英龙打断了母亲的话:“妈,我去喝点水。”看着儿子漠然而去的背影,于化玲心里溢满了委屈。
  多年之后,想起那一幕,冯英龙感到无限内疚:如果不是为了他和弟弟,母亲又怎会去干那又臭又累的活?
  
  无私母爱,
  何来贵贱之分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苏州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学,多亏了母亲拾荒挣来的钱。可母亲的职业仍是他一块心病。就在这时,父亲因癌症复发,离开了人世。于化玲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
  2007年2月底,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邀请儿子去江都住两天。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的拾荒生活。
  半夜,冯英龙被生生冻醒,于化玲赶紧把棉袄给儿子盖上:“这屋子冬天就是冷,明天我再给你买床新被子。”冯英龙心里不知什么滋味,这么多个冬天,母亲一床薄薄的被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第二天早上4点,于化玲就起床了,她得抢在环卫工人收垃圾前上街捡破烂。怕吵着儿子,她蹑手蹑脚地做了点泡饭,就着咸菜吃了几口,便推着三轮车出了门。三轮车叮叮咚咚的声音惊醒了冯英龙,他推开门,想看看母亲走多远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他赶紧关了门。
  到下午两点左右,母亲才回来。冯英龙问她吃了没有,她说吃了。在一旁晒太阳的李婶忍不住说:“你妈天天中午就吃五毛钱的煎饼,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
  下午,冯英龙硬要陪着母亲去拾荒。一开始,于化玲不同意,可后来一想,儿子对于自己的工作一直心存偏见,让他跟着瞧瞧,说不定能解开他的心结。
  在一家商场的垃圾堆旁,于化玲停下了车,她套了副手套,便开始从垃圾堆里捡废纸箱。冯英龙站在一旁,见路人都厌恶地绕着走,他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眼光,母亲受了多少回。于化玲安慰儿子说:“妈习惯了,工作无贵贱之分,只要你肯用心,每一份都是好工作。”
  在回家的路上,于化玲买了点水果,顺路去看望收破烂时认识的寡居老人王奶奶。于化玲把儿子拉到老人面前说:“这是我大儿子小龙,在苏州上大学。”看着母亲一脸骄傲地介绍自己,冯英龙被深深地触动了,自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大学,可母亲依然以他为荣。可自己对母亲呢?母亲为人处世时的泰然自若让冯英龙感到惭愧。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亲情不应有贵贱之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会收集起来带回寝室。他开始坦然地在宿舍说起母亲,说起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不易,也说起母亲在江都的拾荒生活……引来室友嘘唏一片。
  此后,冯英龙靠打工和卖塑料瓶的钱,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母亲在江都拾荒,冯英龙在苏州为前途打拼,弟弟在老家备战高考,一家人每隔一个星期通次电话,相互取暖,相互守候。
  
  晒晒幸福,
  让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了份工作。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冯英龙留了一点生活费后,把钱全都打给了母亲:“妈,将来我在苏州买套房子,接你来享福。”于化玲高兴得笑歪了嘴。
  工作后,冯英龙给母亲的电话打得更勤了,他只想让母亲知道,儿子时时刻刻都记挂着她。
  2009年12月,冯英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腾讯网要举办一个名叫“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引言上这样写道:“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微小个人,以天为单位,努力求生存的时候,他们也许从未想过,自己所经历的,也是一段平凡而真挚的故事。讲述出来,就会感动他人。”
  冯英龙迅速想到了母亲,九年来,母亲日夜辛劳,用双手慢慢拨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一直想让母亲知道,她的母爱给了儿子奋斗的动力,儿子以她为荣。
  拿着买来的二手相机,冯英龙利用过年的假期来到了江都。听说儿子要给自己拍照,还要传到网上,于化玲怎么也不愿意。冯英龙只好跟弟弟商量“偷拍”。
  那天早上,冯款对妈妈说:“妈,我跟哥在家无聊,要不让我们陪着你去拾荒。”于化玲同意了。出门前,冯款看着妈妈身上的衣服,示意哥哥想办法让母亲换件衣服。冯英龙领了意,可翻遍了衣柜,竟找不出一件好衣服来。他心里一阵酸涩,可又想,将母亲本色的一面记录下来,也许是最好的。
  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接连拍了母亲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余晖,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白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将这一幕拍了下来。
  2010年3月20日,冯英龙将母亲的照片传到了“中国人的一天”活动论坛上,照片导语处,他这样写道:“俺娘从我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来江都拾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九个年头了。娘经常和我说:‘当娘的这一辈子,注定要为孩子操心,小时候盼长大,长大了盼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着你找份好工作,工作了又盼着你结婚……等你啥时结了婚,娘就不拾荒了。’九年了,娘的黑发已慢慢变白,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娘,真的老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同走进俺娘九年生活中的某一天。”
  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在网上掀起了惊天巨浪。帖子发出去后,点击量迅速过万。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他们要将这组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冯英龙和母亲开玩笑。妈妈腼腆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的一天”感动了无数地铁乘客。由于反响强烈,这部短片陆续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冯英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对母亲的一份感激之情竟会感动这么多人。2010年7月24日,冯英龙收到一封邮件:“我是一个来自重庆山城的打工妹,我父亲是重庆的一个‘棒棒军’,为了我累了一辈子。可是,因为我现在的男朋友嫌弃他是‘棒棒军’,我有一年多没有回去看父亲。看了你拍的这部短片,我很惭愧。我突然很想父亲,想得到他的原谅。谢谢你和你的母亲!祝你们全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