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何泽慧爱情故事 何泽慧:“中国的居里夫人”一生如歌

  这是个“很普通”的老太太,科研成果却广为人知: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发现与研究、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与研究、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她的传奇人生开创了中国科学界众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中国的居里夫人”是她的美誉,她的丈夫就是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造反”学物理的女生遇上“老封建”院长
  
  何泽慧祖籍山西灵石两渡村,出生于江苏苏州。如今,“两渡何氏”与“夏门梁氏”、“蒜峪陈氏”、“精升王氏”并称为山西灵石县“四大家族”。
  1997年8月17日,何泽慧在儿女的陪伴下回山西灵石省亲、祭祖。她看过何氏故居后,当地领导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宣纸,请她题写。谁知,何泽慧很直率地讲:“不写!不写!”而参观了两渡村的老街、楼院后,大家准备送老人回宾馆休息时,她却欣然为当地的学校题了“两渡中学”4个大字。这时,大家感受到眼前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院士,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何泽慧的小学、中学时代是在振华女校度过的。正是在这所“开明又开放”的学校里,她接受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2年,何泽慧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个最直接的目的――物理和军工关系最为密切,练好本领打跑侵略者!这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共招收了28名学生,其中有10位是女生。但由于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教授们认为女生学物理难以学有所成,于是纷纷劝她们转系。
  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物理学家叶企孙,早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等那时都在此任教。谈起当年险些被劝退的经历,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何泽慧依然愤愤不平:“我上物理系,碰着一个老封建,谁呢?叶企孙。他说不要女生,咱们就造反了。”何泽慧是坚决不转系的3名女生之一,毕业时拿到毕业论文的全班最高分,同班的钱三强也是90分的高分。
  钱三强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的次子,天性聪敏,勤奋好学。受家风影响,钱三强从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与何泽慧就被物理系的同学称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然而作为女性,何泽慧于1936年自清华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再次受到了挫折――男生可以去南京军工署,女生却没人管。就在何泽慧苦于找不到工作施展抱负时,她得到了一个消息:那时的山西省政府有一项规定,凡是毕业于国立大学的山西籍学生,山西省均资助3年共3000大洋的公费出国留学。于是,她在故乡获得了这笔资助,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弹道学。
  出国前何泽慧从在南京军工署工作的同学王大珩那里得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到德国后,她直接找到了这位系主任。然而那时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的技术物理系与德国的军事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保密程度很高,从未接受外国人在那里学习。
  该校技术物理系主任跟她见面,说:“因为我们技术物理系是个保密的系,是不可能吸收外国人的,尤其更不可能吸收女性学这个弹道专业。”为此,何泽慧与这位系主任辩论了一番,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去当我们军公署的顾问,我到你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这位系主任哑口无言,破例接受了何泽慧。
  由此,何泽慧成为该校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女生。1939年,聪慧好学的何泽慧没有让老师失望,以“一种新的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一封短信成就“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0年,何泽慧进入柏林西门子工厂实验室参加研究工作,1943年她又到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45年,她在导师指导下,从云室中发现了正电子和负电子间几乎全部能量交换的弹性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何泽慧在德国研究弹道时,钱三强则被物理学家、北平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选中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博士毕业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中,何泽慧得知了这个消息。
  1943年初,由居里夫人推荐,钱三强担任了法国科学中心研究员。每当傍晚,钱三强走出实验室,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浓浓的思乡情便向他袭来。想起祖国,想起亲人和同学,那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俊美姑娘何泽慧,便浮现在眼前。他摸出那张毕业照,在路灯下仔细端详。就在钱三强魂牵梦绕思念何泽慧的时刻,一封发自德国的信函飞到他的身边。在浅蓝色的信笺上写着简短的话语,署名是他十分熟悉的字迹:何泽慧。这使得钱三强激动万分。
  彼时二战的战火正酣,由于战时限制,只能利用25字以内的信件交流,信的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从此,两人恢复了联系。经过两年的通信,1945年,钱三强终于鼓起勇气,向远在德国的何泽慧发出了求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何泽慧回复:“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同样是短短的来信,胜过万语千言。钱三强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巴黎,与钱三强结婚。从这一天开始,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生活和事业都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此后何泽慧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成为同事。
  1946年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钱三强在一位英国学者投影的原子核裂变一分为二的照片中发现,原子核裂变除一分为二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裂变方式。此后,他与何泽慧在居里实验室开始对原子核裂变做深入的研究。他们从核分裂时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出发,进行数万次观测,终于发现约300个核裂变中就有一个分裂为三块,这就是三分裂现象,这一成果和随后由何泽慧第一个发现的四分裂现象,被居里夫人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实验室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不少西方国家报刊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当年,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他们两人。
  1948年夏,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何泽慧与钱三强,带着约里奥?居里夫人的赠言“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和年仅半岁的女儿,经过1个月零8天的海上颠簸回到了祖国。
  
  伟大而普通的科学伉俪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三强和何泽慧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资金短缺,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他们的筹建工作遇到了种种困难。当时,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都没有,何泽慧和钱三强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在北京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旧五金器材、旧电子元件。资质聪颖的何泽慧一丝不苟地绘制图纸,心灵手巧的钱三强动手制作。不久,便制造出了他们所急需的仪器设备。
  到1955年,由钱三强担任所长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已经初具规模,科研人员由最初的5人扩大到150人,新中国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队伍形成了。他们自己设计并建成第一台、第二台静电加速器,并着手回旋加速器的设计。在何泽慧的具体指导下,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核物理探测器。
  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却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何泽慧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何泽慧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
  在“文革”中,她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审查和批判,1969年冬,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合阳的“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钱三强离开他一手创建的原子能研究所,回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何泽慧则被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心脏病逝世。钱三强去世后,家里的东西几乎没有变过,就连女儿买了新房子让母亲搬过去住也被拒绝了。家里面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木地板上的漆都已磨掉了。不论是卧室还是书房,何泽慧都尽可能地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她纪念钱三强的方式。让何泽慧欣慰的是,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钱三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淡泊名利,没有架子,不求享受,严谨做事”,是许多下属、同事以及朋友对何泽慧的真切感受。除了治学与探求真理之外,何泽慧对于物质生活毫无要求。她的女儿、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钱民协说:“我妈这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不讲住,从来不计较什么条件。她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从不认为自己有多大贡献,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
  2011年6月20日清晨7时39分,在女儿钱民协、儿子钱思进的陪伴下,何泽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走完了传奇的97年。
  老人走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她一直活着,活在大家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