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仪表 根据西方的形象沟通的“55387”定律,决定一个人的第一印象:55%体现在外表、穿着、打扮上,38%的体现在肢体语言及语气上,7%体现在谈话内容方面。在个人形象设计上,也有软、硬件之说。硬件主要指外在表现的外表、衣着、言谈举止;软件指文化道德修养。总的来说,一个人的内在的文化道德修养决定他的外在表现。随着当今官员知识素质的提升和日益开放的国际视野,从官员整体来看,其仪表形象也更趋“光鲜”,人文内涵也更加深厚。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官念”对现代官员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经典道德理论对官员道德建设、形象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论语》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官员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但与此同时,中国长期专制传统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也根深蒂固,这些观念的流传对官员形象的塑造产生了负面影响。现实中,一些“官老爷”的做派不自觉的流露,官僚作风现象也还较为严重。
三、时代主题的变化
有人说,官员形象是时代的流行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流行主题。比如战争年代要求领导干部军事斗争素养多一点,和平建设时期官员的政治理论水平要高;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管制型”,如今则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代在变,民众对官员形象的评价、认同标准也在变。官员要做到“随波逐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其行为风格和方式也随之改变。如面对一些群体性事件,政府过去更多强硬,现在则提倡柔软身段,交流沟通。
四、工作实绩
实绩是影响官员形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公众衡量一位官员的形象,绝不会光看脸,也不仅仅看其行事做派、口号宣言,真正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官员的实干实绩。民众是以官员施政给自己带来的综合发展和幸福指数高低来为官员打分。
实绩要靠实干。对那些注重个人外在形象、只知做秀的官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仅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验其果。而只要是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干部,即使不注重个人外在形象,不进行刻意包装,公众也会打出很高的形象分。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亲赴灾区现场,五天内足迹几乎走遍四川所有重灾区,其言其行,可以说在中国和世界民众心中矗立起一座形象的丰碑。
五、干部管理考核体系
官员选择什么样的形象定位,追求什么样的风格造型,官员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就是指挥棒,外在的考核标准会内化为官员行动的动力。由于过去一段时期的以GDP论英雄,官员以经济指标上去的“一俊遮百丑”,忽略掩盖了其他方面的问题矛盾;而相对集权于上的选拔任用机制,让一些干部只“唯上”,以上级的喜好口味来设定自己的形象。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干部考核理念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考核指标从经济“一枝独秀”向“综合绩效评估”转变,注重经济建设、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测评;考核方式也从“政绩由上级定”更多加入“民意测评”,“民意”在官员考核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今官员表现得更趋亲民,就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不过,相由心生。对于官员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如何包装或展示自己的形象,而是积极用实千来充实自身的形象内涵,用实绩来为事业增辉添彩,再须牢记一句官箴――“公生明,廉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