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什么幽默

东北人为什么幽默篇一:东北方言特点

东北方言特点

2007年第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5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 2007

General No.50

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刘明志 (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要: 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

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 关键词: 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2—0022—03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

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

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

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

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东北方言的

一些特点做以简略的论述。

一、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

化的融合。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

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

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随着东北各民族三

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起初,北京人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

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

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

时,辽东话和大都语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

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河北、山东人第一次

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以后的东北

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

那么,东北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文化

的影响呢?

(一)东北方言受满族文化影响极深,其中大部

分词汇来自满语

1、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

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如:

(1)佩,原满语。“讥诮人之辞也,”例:两人发

生口角,说“你也佩?”、“你佩不佩?”

(2)喇忽,原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

忽、拉乎。

(3)秃鲁,原满语。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

突撸、秃露。

2、东北很多的村庄、山名都是满族等少数民族

词汇的音译。

(1)林,满语读作girin,汉义为沿边、沿江。吉

林市义为沿江之市。

(2)珲春,满语读作huncun,汉义为冰爬犁。

(3)图们(江),满语读作tumenula,汉义为万水

之源。

3、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

音译,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满语是“末尾”的

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

”是满语中“首领、头

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

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

路”中的“压”是满语在“行、走”的意思等等。

(--)受汉族博大文化的影响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

北地区谋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

汉语。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入学习汉

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黑龙江爱辉县、富裕县等地少部分老年满

族人还能讲简单的满语。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的方

言仍保留自己的特点,即一般这类方言不用翻译,通

过方言本身,差不多就知道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

如:

1、光棍儿——单身

2、装蒜——装相

3、勒大脖子——勒索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刘明志(1950一),男,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研究。

22

万方数据4、大估景——大约

二、东北方言是最具活力和亲和力的语言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

语义丰富等特点,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

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有人说,东北

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直白地直通人心,就

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质朴而不乏灵气,粗犷而不乏 细腻,简捷而不留余地。诸如“可劲造”一类的词 语,充满了张力和情趣,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问的 距离拉近,让入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 劲。

一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往往一个字 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 这样,如:

“去不去?” “去!”

“要不要?” “要!”

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

民带来的语言习惯。

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 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 要吃了,往往这样问:

“还吃不吃了?” “不吃了!” “撤!”

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 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南方人说东 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 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

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 人振奋。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 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 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

在方言土语方面,东北方言与北京话相通的地

方很多,有些北京的土话,部分东北人能听得懂。比 如儿话音,人们都感觉那是北

京的专利,其实在东

北,尤其是辽西地区也用得很多。用在名字上,特别 是农村,往往儿话音多。如“d、一-JL,小三儿,小玲 儿、小凤儿、小珍儿”,儿话音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能 把凝重化为轻松。

三、东北方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

值得说明的是,东北方言无论在语言词汇还是

在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但二者还是有明 显区别的。普通话与东北方言具体有哪些相似之 处,本文姑且不论,而着重分析一下东北方言词汇结 构上的特点。

(一)奇妙的语素组合

东北方言词汇用字很有特点,通常是把几个本

来不相搭配的普通话语素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 个常用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东北方言词?[,我们来 举几个例子。

恩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

例l、问:你是东北人吧? 答:恩那。

母们:意为我们。

例2、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

的色:贬义,一般用在排斥别人做错事情的时

候,可以理解为“臭显白”、“瞎逞能。”

例3、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

例4、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你纯的色!

(二)话要进入语境理解

在东北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对的词汇绝大多数

都是等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微妙的差别。听一帮东 北人说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或只听到了只 言片语,那是很难理解谈话内容的。比如普通话里 的“奸”与“忠”词义相反,而在东北方言里“奸”与 “傻”词义相反。东北人用“奸”来描述人,说的是这 人精明甚至聪明,褒贬之义必须在语境里予以体会。 “贼”,在普通话里是指偷东西的坏人,含有贬义意 味。而在东北方言中,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 形,不论是褒还是贬,~概用一个“贼”字,“贼好”、 “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再比如“棒 子”一词了,在东北方言哈尔滨地区有棍子之义,但 同时还指瓶子一类的器皿。

从东北方言中,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在流传中所

体现出的民俗化和白话成分。比如普通话里的“抽 屉”,在东北方言里表述为“抽匣儿”,这种器具描述 的改变显然是带有地域民俗特点的,属于更形象化 的发展。

(三)喻意纵横,妙语连珠

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

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 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老云接架,不是阴就 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 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 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 问事儿问老头儿

”,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 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

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

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三九天穿单挂

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 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

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 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 23

万方数据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 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瞌出臭虫

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 克敌制胜。

(四)语法的地域特色鲜明

东北方言的每一类词,都有鲜明的方言印迹。

名词的“大老”王、马粪蛋“子”、乌拉“头子”、黑鱼 “棒子”、前“边儿拉”、这“嘎嗒儿”、那“海儿”、去年 “前儿”等前缀后缀用法,动词的“子、巴、搭、拉、咕、 登、扯、棱”等后缀,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予”字 缀有“摔脸子”,“甩际子”,“转老轴子”等;一个 “巴”字就可以缀出几十个词来,如“砸巴”、“凿 巴”、“扬巴”、“捏巴”、“按巴”、“撅巴”等,还能以摁 巴摁巴、搓巴搓巴、揉巴揉巴等格式使用。

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变化,更让东北方

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溜”光、“死”、“确”

青、“稀”烂、“精”湿,饱饱的,晃晃的,噌蹭的,登登 的,埋埋汰汰、磨磨丢丢、神神叨叨、咋咋忽忽、扁扁 哈哈、瘪瘪瞎瞎、二二思思、笨笨卡卡、癞癞疤疤、甜 不唧唧、贱不嗖嗖、浪不丢丢等用法,细述起来可以 说是千变万化,而每一种变化又都能带来一种形象 而又诙谐的感情色彩。

数词在东北方言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一

条道跑道黑”、“八杆子打不着”、“七股肠子八股 拽”、“两眼一抹黑”、“七三八四”、“四六不懂”等这 些词汇因为嵌有数词,显得形象而又生动。这样的 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使用的方言中,使整个方言都 显得活泼而有趣。

东北方言中的句法很有特点,其反复式问句等

用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反复问旬

“有没有人?”“喝不喝水?”“回不回家?”类似

的短句,在与东北人交流时常能听到。这类短句所 表达出来的语义,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是”与 “否”双重语义并置。如果把这类句子换种方法表 达的话,还完全可以说成“有人吗?”“喝水吗?”“回 家吗?”。把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后者是动宾结构短

东北人为什么幽默篇二:东北人的生活特点

东北人的生活特点

过去有“东北几大怪”之说,什么“窗户纸贴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等,这些事早已成为历史了。但“喜庆吉祥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遗风犹在。东北人爱吃酸菜,那是出了名的。一大盆酸菜粉条炖肉,那是待客的好菜。说起待客,东北人还有个习惯:盆里的菜要随吃随添,不能被吃光,以显示热情好客。东北的汉子各个善饮酒,几乎顿顿饭都喝,而且不用什么山珍海味佐酒,黄瓜,大葱粘酱足矣。东北人习惯睡大炕,冬天还可以烧热,一张炕桌,盘腿而坐,写字,看书,吃饭都可以解决。当然,这些情景都是指农村说的。大城市生活情况已无异于全国其他地方了。

东北人说话也很有特色。语音方面一般人分不清平舌音和卷舌音(如念绕口令“四(shi)是四(shi),十是十...")。但东北话(指辽沈一带地方)词语幽默,音调独特,随着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风靡全国,一些东北话的词汇也成为通用词了,如“忽悠(蒙骗)”,“好使(顶用)”等。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带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少的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农闲时,东北人喜欢唱起二人转

东北的气候特征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

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关位置也有明显作用。它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本区是我国经度位置最偏东地区,并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从小笠原群岛(高压)发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东南季风,可以直奔东北。至于经华中、华北而来的变性很深的热带海洋气团,亦可因经渤、黄海补充湿气后进入东北,给东北带来较多雨量和较长的雨季。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东北地区有着大面积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广泛分布的冻土和沼泽等自然景观,都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关。

东北人为什么幽默篇三:地方文化-东北人的性格特点

东北人的性格特点:

之所以合并着说,是因为该地区语言风俗十分接近。东北古代是蛮荒之地,今天的汉人主要是山东、河北的贫苦移民后裔,曾经是中原地区流放罪人之地、杀人越货的逃犯的天堂,半个世纪就历经了清、俄、日、军阀、民国、中共统治,长期无法无天。加上满、蒙、朝融合,气候寒冷,土地辽阔,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是基因差别最大的地区(遗传学上认为基因差别越大的人种越优秀)。 辽沈和平津战役基本是靠东北人打的,渡江战役后林彪率领的四野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可以说是共和国的奠基人,东北人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扬名的心劲。东北曾经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号称"共和国的长子"。直到今天依然是全国人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和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但今天东北却成为下岗人数最多的地区,商人多是小本经营,小富则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可谓"打仗胆大,经商胆小"。

近些年颇有人才辈出之迹,富豪榜上首富张茵以下为数还不少,朝中做官的也不少。东北人是中国人中优缺点性格最鲜明的(男人女人差不多),内质刚毅,外表强悍,大嗓门不怯场(有些人无知却自大),性格豪爽,胆子大,讲义气不重法律,容易交朋友,常言:"别提钱,提钱感情就扯远了"。

好勇斗狠(肆虐全国的新疆小偷不敢去东北),性格随意而张狂,欠温柔涵养之气息。东北人热情火暴,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爱管闲事。大多东北人都很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时候豪爽得让人难以接受。也有一小撮人心狠手辣,匪气十足,狡诈凶狠,需要提防,还是少惹为妙。东北人并不象很多人描述的那样大大咧咧,细心不亚于南方人,有时很有心计。东北人爱打架而且不计后果,打起架来,东北人一定要就近找武器,专打要害(没人愿意和东北人打架),容易被利用做枪杆子,甚至被利用做杀手,很多夜总会喜欢用东北人看场子。北京的暴力犯罪主要都是东北人干的,西客站和北京站收保护费的,公主坟、西直门收手机的基本是东北人(有黑道背景),北京的批发市场的黑社会组织也是东北人为主。广州、深圳、海南的黑社会,东北人的分量也很大,近几年在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有东北犯罪团伙出现(远销东欧、俄罗斯、北美、日本)。 是中国酒量最大的地方,女人吸烟喝酒的比例最高,美女很多,多身高腿长,骨架较大,皮肤却不够细腻,性格过于直爽,不太耐人寻味,甚至会在公交车上大喊大叫,抖落家丑。文化底蕴过于浅薄,爱打扮却不会打扮,多娇柔造做,华而不实。

不过东北女人还是傻得可爱,喜欢一个人就对他死心塌地,恨一个人就要把他千刀万剐,要娶东北女人得有思想准备。一些女孩子贪图享受,从事服务行业,遍及全国的红灯区,堪与川妹子、湘妹子齐名。东北人比较聪明但不能吃苦,因此民工极少,也很少静下心来搞技术,有本事的开饭店开公司,稍次点的做房地产中介、拉广告、做医药代表、倒服装,实在不行的干黑社会!近年来移民北美、东欧的东北人剧增,有些人事业有成,有些人给中国人抹黑。

东北人在北京的犯罪率肯定比河南人高,可能是话语权比较强,再加上东北人与北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开骂东北人的比较少或者是不敢骂,让人爱恨交加。

相比之下,辽宁人比较圆滑,经济也最发达,体育基础尤其是田径、大球类,按省籍来算是全国最好的。黑龙江人比较野,下手狠,北大荒嘛(佳木斯号称贼城,黑社会辐射全国)。

吉林人比较土有点倔,"前后狼,后有虎,中间夹着二百五"(狼是辽宁,虎是黑龙江)。奇怪的是,哈尔滨话在中国来讲,是除北京话外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大连话更接近胶东方言(多是跨海移民),大连人有优越感却比较虚荣,觉得东北只有大连还算可以,其他城市都不行。

东北男人一般嘴巴比较甜能忽悠,浓重的东北话最适合做小品。容易讨女人喜欢,但是多数都有大男子主义倾向,有的打老婆!

东北人的性格大概有以下几个表现:

1、热情,不管是骨子里的还是在表面上的,反正东北人和任何人都没有生疏感,见面就说话聊天,没有几句话就好象认识多长时间似的,并很快以哥们弟兄相称。

东北是满族人的老家,历史上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孤单,在空旷的草原上可能多少天也见不到一个人,能够看见的只有野狼,因为人总要比狼亲,所以见到人就特别的亲切,如此形成了热情的习惯。

2、自恋:东北人总向别人表明,我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我们的水好,我们的人好,我们的地方好,我们的特产好,我的老婆好,我的产品好。

也和以前的游牧民族习惯有关,一方面自己的世界很小,见不到更远的世界,自己的东西自然是最好的,另外好不容易来个客人或商人,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说成最好才能留下客人或商人。

3、吹牛,东北人吹牛是自恋的放大反映,因为自己的东西没有说的那么好,就用吹牛来补充。

一个笑话说两个东北人吹牛:

“俺们公司盖的楼,老高了,从楼顶扔块石头,溜溜一天才掉地上。”

“那算啥耶,我大哥盖的楼那才叫高,一个人吃饱饭上我大哥那楼上跳楼自杀,跳下去后你知道他是怎么死地不?”

“摔死地呗!

“拉倒吧,我告诉你说,那家伙都饿死好几天了还没落地儿呢!”

和东北人打交道要注意,他们说的话都有些水分,要把这些水分挤干再做最后的判断。不一定是有什么恶意,而是一种习惯。

4、对暴力的膜拜;东北人崇尚暴力,不管是真的假的,一些黑道人总喜欢自称是东北来的。就一般人来说,对暴力更加恐惧。

绝大多数东北人是善良的,友好的甚至是懦弱的,但游牧民族遗留下来的基因使某些人仍保留着好斗的性格。

5、幽默;喜欢开玩笑逗闷子,这也是热情演变出来的(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东北人为什么幽默),幽默能更让人亲近,更让人欢乐。

6、喜欢说唱,二人转是经典,其实任何的东北人都喜欢唱一段,不管唱的好听难听,也很爽很爽的感觉。东北寒冷的季节长,在没有农活期间人们在一起一说唱为乐,时间长了艺术人才就表现出来。

7、女人很勤快,男人有些懒。相比之下,东北的女人比男人更能干,更勤快。也更勇敢,而男人相对懒惰一些。

这和地多人少有关系,男人出门不用费很多力气就能得到很多的粮食和猎物,回来往家里一扔,我的任务完了,让女人忙活去吧!

8、爱喝酒,早晨也喝酒着是东北特有的习惯。东北太冷,喝酒驱寒是一个理由,更多原因是冬天无事可做,喝点小酒瞎唠是最有意思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其实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形成和他们的祖先生存居住的环境密切相关。现代人的性格虽然会转变,但总要在祖先性格的基础上慢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