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工作》即将迎来创刊55周年之际,编辑部约我一定要写篇文章。推辞不掉,只好遵命。 在我为它工作的30年(1975―2004年)和担任主编的12年(1992-2004年)间,已写过不少对它宣介、总结、报告、论说之类的东西,例如“精品意识、创新意识、读者意识――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成立10周年纪念”、“一个优秀的集体一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50周年而作”,还有2006年在创刊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等。现在退下来已多年,一方面是自觉地不插手、不干预;另一方面还是关注它的发展和为它的新成就而高兴的,但没有再写点什么,因为总怕作为一个老朽再叨唠会让人厌烦的;现在既然不好再推辞,就写篇短文吧。
首先是为她的新发展、新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从2009年起设立了出版基金,支持业界广大工作人员撰写和发表优秀学术论文,为进一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中国图书情报界第一本纯网络学术期刊(基于网络的纯数字化期刊)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这又是一个新发展,又是一个“第一”!
它被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年)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表明它又获得了新的、更高的荣誉!等等。
这些新发展、新成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很值得庆贺的,但在这里,不想多唱颂歌了。
出于爱护之情,一方面,还是直言不讳地将一些同行朋友的忠言奉告,作个参考吧。
这些年,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北大学、吉首大学、淮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深圳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等单位的抬爱下,参加了它们组织的一些学术活动,有机会会见到东西南北中图书情报界的许多老中青年朋友。我和其中一些朋友在交流时,或多或少都要谈到与我曾经有过密切关系的《图书情报工作》。他们在一致充分肯定它的出色成绩后,有的说“作为学术刊物出半月刊,有点频了”,“每期都是30篇左右,有点多了”;有的说“许多内容看不懂,有点玄”,“有点高深,离现实远了点”;有的建议“每月与其分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两册,不如分为学报级、普通级两册,学报级应努力体现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水平,普通级侧重实用性,可面向广大从业者”;还有的对刊物的名称至今仍为“工作”而不以为然,因为内容的学术性很强,理论水平很高,仍为“32作”已名不副实了;等等。
个人认为,他们考虑的重点不在于刊期、篇数等,而是希望不致于影响到刊物的质量,这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担心和提醒吧!所提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为学报级和普通级,或从读者对象的角度分为面向高中级的和面向中初级的,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和不错的建议。国外和台湾地区的同业高层次学术刊物,每期一般都只有几篇篇幅较大、系统、透彻的深度研究论文,不考虑作者的身份(什么老专家、教授、博士、青年学者等),只看重论文本身的质量;比较起来,冒昧地说,内地的业内刊物大多都像文章选集,一般两三页一篇,几十篇一期,这些现在当然还是需要的,只是不少人也期盼着前者的出现。
另一方面,想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说说我学习兄弟刊物的点滴心得,也做个参考吧!
这些年,有大约30种兄弟刊物的编辑部仍一直给我寄发刊物,让我有一种受宠若惊之感,也有一种无功受禄之感,既感激又惭愧!我不能违拂它们的美意,静下心来期期拜读,从而使我尚未远离学圈,尚能做到老有所学。我深感,它们真是百花争艳,各有千秋!这里仅简述若干(都是这30种里的。限于篇幅,未能将它们都写入简述中,也未能深入到刊物的内容中)。
?栏目应时特色突出兄弟刊物都在根据时代发展、社会要求和自己的性质、任务、特点,努力创办特色栏目。由于这些栏目集聚了相关的济济人才的力作,就特别引人注目。我比较关注的如:
阅读类:东方阅读书院(《山东图书馆学刊》)、读书?治学(《新世纪图书馆》)、读书与人生(《图书馆论坛》)、古今书话(《新世纪图书馆》)、人物与书林(《图书与情报》)、书刊评介(《图书馆》)、书林清话(《图书馆》)、书评(《山东图书馆学刊》)、学人书讯(《图书与情报》)、阅读?交流(《高校图书馆工作》)、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等(按栏目的汉语拼音字顺排序,下同)。
这里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类,相关相近的栏目汇集在了一起。我注意到,庄严大气的《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竞办了世界读书日专栏、书评、东方阅读书院三个栏目,锐意改革的《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2期也办了首届“南图阅读节”专栏、读书?治学、古今书话三个栏目,前者有时还设有专家谈阅读专栏,都非常重视阅读类,特色很突出。窃以为,图书馆的要务之一就是推动全民阅读,让人们多学多知,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图书馆学刊物积极进行配合,是相得益彰、高瞻远瞩的。
文献学类: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古籍研究(《重庆图书情报研究》)、馆藏精品(《图书馆学刊》)、图书、文献与交流(《图书情报知识》)、文献考略(《图书馆学刊》)、文献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文献学与目录学(《新世纪图书馆》)、文献学苑(《图书与情报》)、文献研究(《公共图书馆》)、珍藏撷英(《图书与情报》等。
这里顺便想说一下,每当收到庄重典雅的《图书与情报》,总会先看“珍藏撷英”,以饱眼福,如2010年第5期的“从出土文献看先秦藏书”有上博简《孔子诗论》篇、周代甲骨卜辞、西周大克鼎、郭店楚简《五行》篇、商代甲骨残片、战国中山王鼎、战国中山王鼎铭文简等的图片,能一睹这些珍贵的、罕见的文物的彩照,也是人生的幸事啊!还如一级辽刊《图书馆学刊》“馆藏精品”2011年第3期上的元延佑刻本《春秋诸国统记》、《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1期封底的唐写本“大方等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第二”,等等,谁看了不会为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呢?
有意思的是,非常现代化的深圳图书馆的非常时尚的《公共图书馆》,除了设有文献研究栏目,还有“文献与阅读”栏目,同样也在积极传承着中华文明。
?名人主持品牌鲜明兄弟刊物都在努力使一些栏目形成品牌,主要办法之一就是遴选名人主持。名人一般来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号召力,直接出面组织,相关作者往往会积极响应。由于名人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主持的栏目就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我比较关注的如:徐雁教授主持的“东方阅读书院”(《山东图书馆学刊》)、邱冠华研究馆员主持的“县市图书馆”(《图书与情报》)、李超平教授主持的“馆长的故事”(《图书与情报》),以及俞传正博士主持的“海外观察”(《图书与情报》)等。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负责人徐雁教授主编的“东方阅读书院”栏目至今已有十多期,成为了一大品牌。这个栏目之下,每篇文章题目的左上方还有一个小标题,如书林清话、书人书事、书业文化、阅读论坛、阅读推广、藏书闲话等,题材广泛集大成,内容专深水平高,“编者按”更彰显了大家风范。 ?会议打头青论突出
严谨朴实的《河北科技图苑》几乎每期的最前面都有“会议专页”,囊括了重要学术研讨会、工作会等的开幕词、致辞、讲话、工作报告、主要发言、总结发言、纪要、侧记等,相当详尽、透明,使未能与会的广大群众也像参加了会议一样,也能知情。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对有关行政、业务工作当具指导性,学术研讨则更能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思想认识的共同提高,同时这些记录也都能作为档案、史料永做参考,是很有作用、很有意义的。
《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科学》设有“博士论坛”,《图书馆》设有“青年图书馆学家论坛”,《高校图书馆工作》设有“研究生创新论坛”,都专门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园地。这反映了大家热切盼望青年学子尽快成长的良好愿望。青年学子也愿将自己废寝忘食、辛苦调研的成果发表在自己钟爱的刊物上。希望在这种良性互动和共同努力的氛围中,能出现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较深文化内涵和较强创新精神的作品,展现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
导读引领点评精彩我注意到,设“卷首语”的有:《公共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学刊》、《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设“编后”的有:《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世纪图书馆》的“编辑寄语”、《河北科技图苑》的“图苑寄语”一般都在封二或第1页,事实上也是“卷首语”。
拆封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先看看这些栏目。我很欣赏主编、编辑、编辑部的点评、导读之类。当年有人建议我作为主编应该写点导读、点评之类的东西,我总是没有勇气去尝试,觉得实不胜任。现在看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张欣毅主编、《图书与情报》编辑部全体同仁(据说是王景发副主编执笔)、《图书情报知识》周黎明副主编、李明杰编辑、《河北科技图苑》杨华总编辑等才子、才女的导读、点评,觉得他们既有真才实学,博学多识,又能妙手著文章,写得既有哲理,又有文采,甚至字字珠玑,令人回味,真的很敬佩,真的折服,真的庆幸自己当年没有献丑。
有时还能在底蕴深厚的《图书情报知识》的卷首语中看到编辑部外专家的导引力作。例如2011年第2期邓仲华教授、博导的“引以绚采,呈以睿思”一文,就给了我深刻的启迪。他认为写论文不能只求思想表达清楚,还应讲究词句修饰、篇章雕构。他引用的南朝大学者刘勰《文心雕龙》的名言“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无意识的世间万物都纷呈繁采,具有心智的人类怎能不讲究文采呢),真令人振聋发聩!可以说,他本人这篇卷首语也像上述几位一样,做到了“绚词夺目”、“睿思夺魂”。
虽老有所学,但所学有限,也不见得得当,希望不至贻笑大方,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