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香港浸会大学来济南举办山东招生说明会,今年该校在包括山东在内的20个省市计划招收130人。 早在今年1月份,香港城市大学就来到济南“掐尖”,开始它内地招生宣传第站。这是今年所有面向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中“下手”最早的学校。香港城市大学计划今年在内地招170人,其中山东文科生2人,理科生4人。
近两年,香港各大学热追内地考生,纷纷到内地来“掐尖”,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内地招生计划都比去年有所增加,纷纷用提高奖学金的“银弹”政策来提高其身价,以拉拢“状元”生源。为吸引山东省高考状元,香港城市大学推出“状元奖学金”,山东高考生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报考香港城市大学并被录取的,将获得香港城市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约为44万港币。香港中文大学则向每名在校的奖学金班学生颁发相当于学费住宿费及生活津贴在内的资助,总值50万港元。而香港理工大学奖学金的上限也将由每年10万港元增至11万港元。
剃头挑子没有头热,内地考生对于香港大学的追捧也到了狂热的地步。2006年,全国有1万多考生报考了香港大学。据香港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招生150人左右,而收到的申请已经有6500多个。而这样惊人的考录比,也在香港多所高校中上演。据一项调查显示,65.53%的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 内地学生纷纷东南飞,直逼中国名牌大学们的心理防线。
香港大学为什么这么香?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香港为什么爱上内地人才?
香港高校到内地“抢状元”是学美国的方式,原来香港的大学也没有这么灵活以前香港的高等教学跟国内基本没有什么交往,最初也是关起门来办学。而美国人认为,全世界最大的生源就在中国,中国内地就在你旁边,这么好的生源你不去争取?这种办学思路刺激了香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收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本科生,但只是作为实验教学,每年选取30人作为奖励金计划的资助者,主要通过清华、北大交换学生入学。1999年的香港,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礼,本地人才短缺,当年12月,香港政府就推出“输入优秀人才计划”,面向全球,但主要着力点在于吸引内地人才。2001年6月,特区政府又推出了“输入内地专才计划”,专门引进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两方面的人才。
到2002年,香港大学发现内地生源质量很好,因此首个向中央成功申请到自主招生和招收自费生。
2003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从最初的限定在内地6个省市到2007年增加至25个省市,现在对于很多优秀的内地学生来说,除了清华、北大,他们在填高考志愿时又多了一个新选择――到香港上大学。
2006年11月27日傍晚,著名钢琴演奏家朗朗成为香港“优才入港”计划第一人领取到“香港居民身份证”。2006年7月,港府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这也是特区政府自1999年以来实施的第四份引进人才计划。新计划根据年龄、学历及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文能力、个人成就及贡献等记分,最高分为165分。这项计划一方面以“成就计分制”吸纳内地的体育、音乐、演艺及文化名人来港,一方面以“综合计分制”招揽经济领域内不同范畴的技术型专才,每年限额1000人。
2007年,香港十所高校预计在内地招生1300-1500人,而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从2005年开始,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逐渐受到高考状元们的青睐。香港著名专家丁学良说,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原来是对全世界的人才开放,因为政策的原因,唯对内地不开放。香港回归之后“优才人港”政策针对的内地的优秀人才,一般从事很实用的行业。目前“优才人港”规模比较小,层次不太高,影响还看不出来。
内地学生为什么青睐香港?
香港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是环境,许多在美国的华人学者都很愿意到香港来教书,香港为教职工支付的钱比美国还高,把有名的教授请回来,大学排名就会提高外界对香港高校的印象就会不一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就在香港中文大学出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张五常在香港大学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
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各大学丰厚的奖学金也是吸引内地学子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香港独特的经济环境,良好的就业前景,教育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并不低。内地学生就业时大都将留港作为首选,而且机会确实很多,薪水也较高。据说,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平均月薪为3-4万港币而目前有1/3的内地学生留在了香港。
一位家长说,香港的学费虽然贵,但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在香港读大学比起到国外留学,更容易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也更容易就业。
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小侯,现在是香港大学学生,到港一年花费12万港币,除去5万港币奖学金,其余都由家里支付。小侯在港大学的是国际商业环球管理,让他高兴的是,他一毕业就有机会进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在那里工作几年年薪就能达到三四百万港币。
另一个在香港大学读研究生的济南学生吴疆,一年花了家里十二三万元港币。吴疆去年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来港读学制一年的授课式研究生,读年就能毕业找工作。正在找工作的吴疆说,来港读书就像拿到一张名片。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有机会进入世界顶尖银行工作,就是回内地,也很有优势。不过这些天他在香港应聘很多次都没结果过两天他准备去广州和北京看看。
港校热后的冷思考
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的条件不低,除了对学生的高考分数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都设置了面试这一关,所以取得入港上大学的机会也是很难得,不过在人人都争相赴港念大学的势头下,还是有部分学生权衡利弊后留在内地的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
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在制度方面。目前,内地高校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比较浓,比如学校领导体制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学科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等,都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的成分多,而香港高校完全按照英美等国家的办学模式运行,学校自主权大,招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相对灵活,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调整。如一个学生随时可以在求学过程中申请到国外做交换生,或者申请休学去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这种完全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反而会因此而迷失。一旦丧失了“状元”的优势,甚至当优势变成劣势时,恐怕大部分人水土不服。
不过,港校热也引发了内地名校的“鲶鱼效应”,2006年流传的“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说法虽然夸张,但确实给内地大学金牌的“老字号”上泼了一瓢冷水,让他们从热衷的兴建大学城,吸引公众人物当教授,当学生等浮躁中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