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有很多时间在山里封闭自己,写作和读书。听起来多么好。事实上任何个现代人都不可能有许多这样的机会。我和大家样,很少有时间一个人独处,更不用说去山里封闭读书了。那种情景我们只能在古书里看到,比如说个道人、一个和尚,或者
个遁世者。那时这些“异人”带到山里一些书,欣赏大自然,采一些草药,熬点特殊的膏丹,采一点茶来喝,是何等快意。那是种遥远的情怀、一种生活状态。我们相信那是某种人生的极致,再没有种生活比它更迷人了,有书,有大自然,有安静,再采摘和制作些对生命有滋补的食物,当然是太美好、太理想化了。
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不可抵达的个仙境。
然而对另外,部分好热闹的人来说,离开都市生活就是种很大的痛苦,他们可能不喜欢也不理解那种生活。但今天,也仍然会有很多人理解、并且积极向往那种面对大自然的幽静生活。事实上,现代人烦了以后会何等向往那生活,苦的是不能实践,没有机会去实施而已。实际上我个人也没有多少那种机会,只是偶尔享受过。
比如说可以拿出段时间,到城郊或更远的小山村,甚至是深山里闲置的屋子里呆下,带上书和吃的东西住上段。那当然是非常好的。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楚辞笔记》,是我阅读屈原的随笔。读古书特别需要安静,因为屈原的作品不好懂,即便带着很多注释读起来也比较困难。要感悟屈原当年的处境,他的心态,把自己化进写作者的情境语境里面,会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而我们一般的阅读,把字和词的意义搞清楚就可以了,这还是浅阅读。最深入的阅读是从字里行间还原个人,这个人就是作者当我们把本书读懂了,不是读懂了情节和所谓的主题思想,而是读懂了这个人。比如说他站在面前,你闭眼睛,这个人的音容笑貌都活生生的随便的
个事情,我们都知道他会怎样处理、他眉眼里的神采。
《楚辞笔记》是我在深山独居的一段日子读屈原的心得。屈原离我们太远,然而他是和我们在同种文化土壤上长出来的个大诗人。那时我在山里面找了个地方,在那儿住了很久,带着基本的食物和书。
那个时候万籁俱静,周边只有一点鸟声,或偶尔来几只兔子和獾。到了夜间,星星特别明亮。现在的城里已经很难看到星星,就算看到电是稀疏黯淡的几颗。但是山里的星星不仅又大又密,离得很近,而且似乎觉得它们在旋转,数不清的混沌生命散在远近,就像一些精魂的眼睛。在这种环境下读着屈原,突然觉得跟古代那种没有污染的人与自然的距离相似。这种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个太奢侈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也不是每个人随时都能找到这种环境。
但如果有了这样的条件,必得好好地利用,没有这种条件,也可以尽其所能地接近。这是一种心态。在我们的课堂、车间和办公室,也同样可以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屈原,环境毕竟不是最大的问题,形式不是最大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让心静下来。现代社会污染加重了,生活节奏很快,人人匆促。但是我们要使它慢下来,再慢下来
如果不能够慢下来,我们的创造力:包括人生的享受,都会大打折扣,大大受挫。设法慢下来的最好途径,还是归结到刚才说的两个字词读。
一个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读中国的古典名著。
有人曾问,古典作品中你读的最多的是什么?这计人汗颜。“诸子散文”要不停地读,百读不厌。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古代作家是
生都不会放弃的,每一次阅读都给人全新的东西。比如把苏东坡的所有文字全部仔细地看遍,再读一下他的传记,会觉得那个传记只可玎七十分。我们通过作品所理解的苏东坡比别人写的还要丰富、多趣和怪异。要了解这个极其复杂的人,惟有通过读他的作品,没有更多的捷径可走。如果从他创造的全部文字云接近他的灵魂,就会觉得这个人简直是太有趣了,太迷人了――我们现代人比起苏东坡的丰富,实在是太贫瘠、太单薄无趣也太枯燥了。我们是那么狭隘,那么不堪击。我们面临的所谓现代科技的点督促、人与人的交集纠结,就不可解脱如此。
现代人与人的关系是种利益的需求,这成为
个前提,并形成了人间社会。这种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而古代人也会面临当时的人际关系,也有他的社会性。比如说苏东坡,他可以接近最中心的宫廷权力,有这种所谓的“高端人生”但是他后来差点被杀掉,在权力斗争中不停地被流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个小官,南北奔波。那时候交通困难,坐船或骑驴,带着书和行李――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地方,还没来得及安顿下来,又传来了新的任命,说白了是故意折腾他。他的人生起伏跌宕到了极处。我们很多时候不停地抱怨自己命运的曲折艰难,那就看看苏东坡,原来他比今天大多数的抱怨者要苦上十倍。但是苏东坡多么达观和乐观,就在这种苦境下写了那么多意气风发的有趣文字。他还研究怎样长生,开出很多药方,过得非常有滋味。
编辑 张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