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的柏林爱乐乐团首秀,最终还是以一地鸡毛的架势曲终人散。其中,第二天晚上《马九》某个乐章间停顿时,一名女听众的一声明显针对京剧的叫好,将中国交响乐演奏会一贯那种光怪陆离的视听感受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潮。中国交响乐听众的欣赏礼仪水平再次成为出炉的钢铁―遭到众人的猛烈锤打。
交响音乐会至少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这是一项以听觉为核心的活动,它无法容忍噪音。
其二,这是一项极为严肃的活动,因此它无法容忍随便。而中国观众的确将这两条都无视了。首先是有很多忠实的交响乐听众即便身体抱恙都坚持要去捧场,这就在场内制造了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而这些咳嗽声还各有特色,最令人抓狂的还是那些起于清痰目的的。此外,在手机信号遭到屏蔽的音乐厅内,居然依然有英雄手机可以接到来电,发出另类的靡靡之音。再者,听众们往往因为过于忘情而抓不紧手中的东西。据统计,第一天演出中至少有两台平板电脑、一部手机和若干件衣服掉到地上;而一张奔放的节目单则从楼座上翩然而下,几乎飞入乐池。最有娱乐精神的还要算在这世界顶级的音效鉴赏场地里花了大价钱买票进场睡觉等的行为艺术。至于第二天演出中多次乱叫好和乱拍掌,对交响乐演奏会来说简直就是演出事故了。
这当然是一种文化冲突,但没有任何人是出于恶意的冒犯。在中国观众的文化记忆里,对表演者的认同和赞美应当来得热烈和及时;西方观众则含蓄内敛得多。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表演的文化和欣赏的文化是捆绑配套的,直觉地将自己的欣赏文化照搬到别的表演文化,是冲突的原因。中国听众欣赏交响乐时拍手叫好,西方观众看京剧时鸦雀无声,都是让人很难过的事情。
先穿插一个小故事。我有一次在德国采访当地一家顶级酒店的总经理。我问他,现在本地的中国客人越来越多了,酒店是否考虑增设中餐部?总经理微笑地调侃,一个中国人千里迢迢来到德国,居然不品尝当地的德国菜而还是要吃中国菜,那旅行的意义何在呢?他劝道,年轻人要open minded(思维开阔)―要领就在于对差异的接受,甚至热爱。在文化欣赏上,Open minded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文化形式可以有差异,那么就不难推断文化的其他外延也会有差别。了解清楚所有差别是我们接受和欣赏异域文化的首要条件,否则不愉快的文化冲突就会从音乐厅蔓延到餐桌或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久而久之我们就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这是很大的损失。
回到交响乐演奏会上,对表演者的用心演绎,我们观众应当以相对的礼仪表达尊重和感谢,这已无需再辩。当然,这种礼仪往往颇为复杂,但遵循一些基本规则,至少可以不失礼:一个有控制力的人绝对可以静坐一个小时,而不发出多余的声响;乐章间停顿时不能鼓掌是国际惯例,如无法分辨乐章间停顿和乐曲结束,最好先预习一下曲目,或在其他观众的掌声长时间响起后再鼓掌;有些曲目的旋律可能非常沉闷,但也不用睡觉,好乐手除了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对于自己乐器的保养也必定相当用心,如果对曲目不感兴趣,那就转而鉴赏乐器的极致音色吧。此外,在国家大剧院这种国际水准的场地听顶级乐团可不是常有的机会,如果你想在家里也有同样的欣赏感受,要模拟交响乐演奏会的乐手座位位置,放上100多个代表不同乐器的顶级音箱才能办到―因此,请珍惜在音乐厅的每一个时刻。
其实,交响乐演奏会也不是高不可攀之物,请有信心,一定可以获得美好的感受。而下一步,就轮到我们教西方观众怎么在欣赏京剧的时候要忘情地大声叫好了。
作者系资深旅游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