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欢歌之下的危机:动物王国的危机话剧

  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就在全球华语戏剧界纷纷准备着展开一系列纪念活动的时候,香港戏剧界已经率先拉开了百年纪念的帷幕――在当局及多个表演团体的支持与配合下,第六届华文戏剧节隆重开幕,来自内地、台北、澳门及香港本地的多个剧团,为香港观众呈献了15个剧目、共80场戏剧演出。
  戏剧节期间,两岸四地的戏剧人同台切磋,剧目之多、规模之大堪称历届华文戏剧节之冠。参演剧目也各具特色,包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台北绿光剧团的《求证》、澳门演艺学院的《少年十五二十时》、香港戏剧协会及香港演艺学院的《取西经》、《帝女花》、《震天弓》等数个剧目。
  在每次演出后,观演双方都及时进行交流和反馈,这也是香港演出体制中一个很好的习惯。在不断的座谈中,台北的《求证》(编剧:[美]大卫?奥本,导演:柯一正、罗北安)和澳门的《少年十五二十时》(编剧:[美]纽?西蒙,导演:傅月美),成为观众反响最为强烈的两个剧目。
  《求证》讲的是:数学天才凯瑟琳的父亲是个患有精神病的数学家,为了照顾父亲,凯瑟琳放弃了学业。父亲死后,姐姐克莱尔认为凯瑟琳遗传了父亲的疯狂,坚持要带凯瑟琳离开;同时,因整理老师手稿而与凯瑟琳相恋的哈尔,也不相信记载着惊人的数学推论的笔记真的是出自凯瑟琳之手。面对自己两个最亲近的人的质疑,凯瑟琳艰难地证明着自己。
  上演该剧的台北绿光剧团成立于1993年,早期创作过多部中文音乐剧,在台湾引起音乐剧热潮。《求证》演出长达三个多小时,却能时刻拨动着观众的心弦。除了台湾,上海和香港的剧团也演出过《求证》,甚至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们也几乎同步上演了一部删节成一个半小时的《求证》版本。这样一部戏,为什么会在华语戏剧界,同时引起两岸三地共同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和研究的问题。也许,正是在信息通讯日益发达、空间距离日益缩小的今天,当人们面对面的时候,心灵之间反而会变得相隔万里。精神上的沟通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时刻威胁着人类脆弱的情感世界,让人陷入崩溃的深渊。《求证》在最终以“爱”来解决隔阂的时候,也传达出如果以自以为是的爱去关心他人反而会带来严重伤害。
  《少年十五二十时》则是美国当代剧作家纽?西蒙的自传式喜剧。主要讲的是,15岁的犹太裔少年优吉面对成长的烦恼,在充满爱和希望的日常琐事中,逐渐对人生有了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剧作家以幽默风趣的笔触,呈现出笑对逆境的人生态度,加上学生们纯真本色的演出,共同勾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青春的记忆,令观众不由自主地露出默契的微笑。实际上,上演该剧的澳门演艺学院并非专业院校,而是从属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主要为澳门市民提供各类表演艺术培训课程的机构。
  除了翻译剧,戏剧节的演出剧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对传统和经典剧重新改编和演绎,进行现代化的重组和尝试。这可能也是因为香港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决定的,香港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时刻都在面临着两种文化的冲击和交融。
  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香港演艺学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结合并进行大胆尝试的话剧《帝女花》(编剧:陈敢权,导演:邓树荣)。该剧改编自唐涤生创作的同名粤剧名剧,并以现代剧场的简约手法加以重新演绎。导演注重演员本身形体的表现,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的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舞台简约,并将戏曲的“一桌二椅”的舞台空间发挥到极致。此外,导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内在生命力,使演出充满激情。但值得思索的是,在抛弃了传统戏曲的抒情优势后,话剧文本却因为受制于原著,未能发挥出自身的结构及对人物刻画的长处,因此全剧在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处理男女主人公细腻、微妙的情感方面颇显不足。
  但是,本次两个最受瞩目的戏,却恰好反映出华文戏剧节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华语戏剧的盛典,在我们充满热情地纪念华文戏剧一百周年的时刻,我们的戏剧舞台却被翻译、改编剧占尽风光!而放眼当下的中国乃至华语戏剧界,无论是在剧本或是演出效果上,本土原创剧作都无法与之抗衡。
  今年,在纪念华语戏剧百年华诞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本土原创剧作的孱弱,无疑是华语戏剧界在欢歌之下埋藏着的深层危机;而在华语戏剧即将走入新的百年的时候,整个华语剧坛要面对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