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炼体诀 IBM的象步舞诀:“随需应变”

  “无论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   1997年,IBM将这个“宣言”写在北京北三环西路旁的一块巨幅广告上,广告的中央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画面。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的那句“月球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
  “带动世界的脚步”,IBM确实有这样的实力。几十年来,“蓝色巨人”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方面,它标注着人类科技所能达到的高度,IBM以技术领先的形象存在了几十年。
  但现在,IBM正在全力打造它的新形象。
  
  “随需应变”是真正的转型
  
  2003年,IBM宣传的主题是“随需应变”。“先销售,后生产,这就是随需应变的商务。您看到了吗?”这是IBM新广告的主题词。
  直观地理解,“带动世界的脚步”,是 IBM在前面走,并且相信自然会有人跟随;而“先销售,后生产”、“随需应变”,则是跟在客户的需求之后。IBM从“技术引领世界”向“被客户需求引领”的转型正在悄然发生。IBM引领世界的雄心和实力并没有改变,IBM的技术力量依然强大,只不过引领的方式换了样。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认为生产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但客户的需求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还应该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业务,也就是“随需应变”。及时了解并遵从客户的需求是基础,但“随需应变”还要求企业的业务是“灵活多变”的,也就是要实现IBM所说的“可变的成本结构”。当客户需求扩大时,企业能很快地进行业务扩张;而当需求缩小时,又能迅速地收缩,减少成本。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既不会在需求扩大时失去市场机会,也不会在需求缩小时无效运转。
  IBM提出“随需应变”的概念,是在 2002年10月。当时,接替郭士纳出任IBM全球总裁不久的彭明盛提出一个新的计划,以“e-business On demand”(随需应变的电子商务)命名。
  IBM明确将“随需应变”作为未来方向的时间还不久,但“随需应变”观念被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却从郭士纳时期的服务转型就开始了。在郭士纳任职期间,IBM进行了服务转型,从一家以硬件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转变为服务提供商。服务就有“随需应变”的意涵。
  服务是什么?IBM中国有限公司华南西南区总经理俞伟,用一段话简单而形象地说明了服务的含意。“在北方的饭店,茶壶摆在桌子上,客人喝茶要自己倒;而在南方,服务员就在旁边,她会及时给客人倒茶。”显然,南方的服务意识更好。
  倒茶是很简单的服务,但它完整地包含了服务的观念:随时发现客户的需要,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满意。一个好的服务提供商,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改变自己的行动,实现“随需应变”。
  “e-business On demand”这个新计划是对服务转型的延续和发展,服务转型使IBM自身成为“随需应变”的企业,而“e-business On demand”则是在此基础上,帮助更多企业建立“随需应变”的业务模式,使它们与IBM一同进入“随需应变”时代。
  
  要生存,就要随需应变
  
  IBM的这种转变也是历尽波折后的选择。它曾经凭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号令天下,但到1993年,却亏损几十亿美元。它拥有众多知识产权,却不能在市场上转化为竞争力。
  为了重振雄风,IBM改变了业务模式。郭士纳进行服务转型,现在服务占 IBM总收入的份额在50%左右,这是IBM在产业衰退中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彭明盛继续这一思路,推行“随需应变的电子商务”,这项开创性的业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多客户认同新的业务模式,IBM已经接到了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的外包和服务合同。
  至于IBM在中国的业务,服务还远没有达到50%的份额,俞伟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还处在基础建设的阶段,硬件设备优先。现在中国的IT支出,大约80%是硬件,10%是软件,10%是服务,IBM的服务已经超出了平均水平。这样的支出比例,说明很多硬件都没有得到专业的利用。而“专业的服务可以使硬件的使用水平得到提高,这正是IBM的机会”,俞伟说。
  IBM将自己作为实施随需应变转型的第一个案例。但是显然,并不只是IBM和IT企业需要随需应变的业务模式,在那些成熟的产业,随需应变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因为成熟的产业,客户的基本需求已经实现,如果企业只能满足他们日常和普遍的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空间。但这也意味着客户会有更深层、更丰富的需求,可能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这是有待发掘的变化的需求。如果企业能够随时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那它的增长就不会衰减。多变的需求意味着更多的附加值,只有能够随需应变的企业才能够抓住它带来的机会。因此“随需应变”的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包括IT在内的很多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随需应变的时代。
  很多IT企业都将亏损归因为整个经济和产业的衰退,但实际上,IT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个产业依然在发展。并不是客户不需要IT,而是IT企业没有贴近用户特殊的、多变的需求。
  
  这是一场企业的革命
  
  怎样才能建立起随需应变的业务模式呢?在俞伟看来,这首先是观念的问题,要完成企业文化的转变。想不想改变是前提,此外就是能不能改变的问题。实现随需应变,需要企业具备一些能力,比如及时发现并迅速满足客户的要求。
  有些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看上去是随需应变的,但实质上却是阻碍随需应变能力的形成,俞伟特别指出了“项目驱动”模式。
  有些企业看好某项业务的市场前景,就成立独立性很大的项目组、事业部甚至子公司,它们有自己的财务人员、企划人员、人力资源部等等。但是项目组没有积累,没有广泛地利用资源,所以不太可能发掘并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而且,“项目驱动”使项目组各自为政,只负责范围很窄的业务,无法满足客户综合性的需求。
  IBM转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破“项目驱动”,在企业内部实行整合,使各个部门顺应整体规划,跨部门的协作可以满足客户复杂多变的需求。
  另一方面,IBM主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很多时候,客户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获得提高,这就需要专业的企业为他们提出建议,发现客户自己都不知道的深层次需求。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客户的信赖,才有机会去随需应变。
  IBM兼并子普华永道,在咨询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但是它仍然“聚焦核心”专注于IT。据IBM工商企业服务部暨系统整合服务部中国区总经理杨庆介绍,IBM在改进客户的业务流程时,是以 IT为基础的,使汀成为业务的驱动力。
  利用公共资源,实现“可变成本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资源足那些通过正常的交换就可以获得的资源,而独占的资源是指只有一个或少数企业才能得到的。人才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资源。产业越成熟,公共资源就越多,很多原来独占的资源会转变为公共资源。
  平时人员、设备无用武之地,出现突发事件时,企业自身又应付不了,这种成本结构就是不可变的。广泛地利用公共资源,是企业迅速获得随需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扩大业务时,就可以迅速地从市场上得到公共资源,不需要费时费力建设基础设施。同样,企业也可以在业务需求缩减时迅速减少资源的购买,不会造成资源闲置。客户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转嫁给了公共资源的提供者。
  利用公共资源牵涉到信任问题。很多企业不能相信他人能稳定可靠地提供资源,觉得利用公共资源是把自己的命脉掌握在他人手里,所以他要自己去建设独占的资源。这是阻碍公共资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IBM将自己塑造为值得信赖的企业,不但是技术上值得信赖,而且对政府、客户、业务伙伴、员工等承担广泛的责任。这使它赢得了信任,推动了公共资源的发展,也加速了随需应变时代的到来。一轮真正的企业革命正在掀起,IBM的脚步,依旧行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