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美和房地美(又称“两房”)的退市,并不十分出人意料,由于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其退市是情理之中。 只是,对于众多仍抱有侥幸心理的海外投资者来说,这更像是梦醒的时刻。
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收市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并且半年后还没有改善,纽约证交所可以要求其摘牌。
房利美和房地美在两年多时间里,大部分交易日价格都在1美元以下,此间,众多的可能的努力都相继落空,无奈之下,两房只能接受这一残酷现实。
同样需要接受现实的,还有众多海外投资者。
以中国为例,综合标准普尔及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统计数据,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占官方外汇储备近20%,而且中国商业银行还持有“两房”相关债券253亿美元。
在两房退市后,这些资产的安全将会受到新的考验。
颇为微妙的是,近期美方的一些表态,暗示了让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投资者承担市场风险的意思。
今年4月,美国财长盖特纳曾公开表示,人们不应怀疑美国政府对这两家公司的支持,但两房发行的债券不应被视为主权债务。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而就在两房被强制退市的当天,美国一些由前政客组成的非官方机构更是明确指出,两房债券属于“非政府担保债券”,投资者获得了高于国债的利息,就应该同时承担起风险,更不能以美国纳税人的金钱来补助外资应承担的风险。
这次的意思就更明确了,风险自负,美国方面也没有理由为之买单。
而两房国有化的“前景”也未必会给投资者带来多少好处,因为成为国企,并不意味着两房就会东山再起。
事实上,早在2000年,美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 (HUD)就曾要求两房将高风险、高收益贷款占到其抵押贷款投资组合的一半,尽管当时次贷违约案件已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事后也证明,正是所谓“平权或扶弱政策”的信贷配额将房利美和房地美更进一步地推入次贷市场,并使之最终身陷绝境,丧失清偿能力。也就是说,在美国,国企更容易受到政府“瞎指挥”的影响,更何况,政府即便最终接受,也不意味着会为之前的事情买单。
美国政府还没有那么潇洒,更没有那么傻。
两房退市,也显示出奥巴马政府的巨大财政压力。由于投入了巨量资金进行经济刺激,奥巴马政府已显得捉襟见肘,而经济刺激的乏善可陈,更是使其在今后的投入上要倍加小心,在毫无希望的两房问题上,“补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类似的压力,也来自国会。日前,美国国会否决了由银行为两房买单的提案,两党为此更是针锋相对。
而美国媒体对此也有不同认识。比较乐观的,如《华尔街日报》就认为退市反而为两房今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媒体对两房至今仍是耿耿于怀,认为这两家公司比任何其他公司都更应该受到彻查,可惜的是,国会甚至都不愿尝试对它们进行管制。
这也意味着,即便两房将来力图向国企靠拢,也会遭致国会和媒体的质询和拷问,并不像一些一厢情愿的投资者和一些国家媒体以为的那样乐观。
两房的风险教育,折射出国际投资中信息力和文化力的重要性。在许多投资中,当事者都误以为这纯粹是经济问题,甚至仅仅是小范围的经济问题,而没有意识到,任何投资都必须置于一国乃至全球的投资环境中考量,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政治因素。
如果你对美国的文化与政治缺乏深入认识,不懂得对方的游戏规则乃至“潜规则”,则任何投资都会附加上双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