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忘忧国的太监|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个人才可以变成奴才,一个奴才也可变成人才――前者如汪精卫,他后来成了日本人的奴才;后者如寇连材,他后来成了中国人的英雄。      寇连材是个“烈宦”。何“烈”之有?在甲午战争之后兴起的维新运动中,他不顾严禁太监言政之例,冒死向慈禧太后上书,提出一系列“变法”建议。此举在清朝太监中可谓空前绝后,耸人听闻。最后被治极刑之罪,无怨无悔,慷慨就义,既壮且奇。
  
  有儿有女却要当太监
  
  寇连材本名成元,是进宫以后被赐名“连材”的。他1868年生于直隶昌平州(现在属北京市昌平区)南七家庄的一个“小康”家庭。寇连材小时读过几年私塾,稍大即边务农边自学,不仅读了经史子集中的不少东西,还通过在城里做事的亲友,借阅了在当时比较进步的若干书籍、报章。
  那年头时兴早婚,寇连材15岁时与铁匠营村张氏女结婚,生有两男一女。在寇连材23岁时,他父亲为管穷朋友的事,与鲁疃村的大地主赵灿打官司。赵灿的儿子、女婿都在衙门里做事,官官相护,反诬寇士通有通匪嫌疑,结果有理的官司没打赢,自家的几十亩地倒被赵家讹去,几乎倾家荡产。寇士通一气之下,卧病不起,含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寇连材横下一条心,自己动手净身,找机会以求进宫“陪龙伴驾”。
  寇连材的阉伤好后,即去北京地安门外五斗钱庄,他二姐夫在钱庄管事,便托其设法引荐入宫。这个钱庄的东家,有一个哥哥在宫里当太监,终于在那人来钱庄时接上了头。对方见寇连材仪表堂堂,谈吐文雅,就有几分喜爱,又当面叫寇写几个字,练一趟拳,看了越发赞叹不已,连声说:“有出息,有出息!”随后叫寇连材把姓名、年龄、来路写清楚,交给他带进宫去。寇连材当即就行大礼,拜这个太监为师父。该太监认为寇连材准能出人头地,很乐意有这样的徒弟,于是就打破惯例,在宫外收徒了。
  不多几天,那太监出来告诉寇连材,已经跟内务府说好,叫他准备一下,换上新衣帽,次日上午就把他带进了宫去。进宫之初,内务府还没有安排好候选日期,暂且叫他在东夹道打杂儿。一天,寇连材从屋里出来倒洗脸水,被慈禧太后看到了,见他一表人才,很是注意,便传旨把他叫到跟前,问了姓名、年龄、来路,又端相良久,愈发喜爱,当即留在身边,做“梳头房”太监。之后,又见寇连材能写会算,能说会道,就让他掌管自己房里的会计。
  
  建议从百姓中选皇帝
  
  寇连材入宫不几年,就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国人空前地被警醒,“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成为神州大地上响起的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振聋发聩,激荡人心。
  那红墙环绕的深宫大殿里以及山湖相映的“颐和”之园中,自然也难以平静。有一个人憋不住了,“疯子”般地跳了出来!他就是寇连材,当时太监中的绝对“另类”。
  1896年3月(阴历二月)间,寇连材向慈禧太后上书,痛陈当时的危机形势,说是自己“深虑已久”,提出救治的办法,具体作十条论列。归纳起来,其内容涉及政治、财政金融、军事、司法刑狱、社会等方面的许多事情。总体上看,显然是受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具体分析,有的事项不无些道理,有的则不免偏激甚至荒诞,譬如提出“法当从严”,落到具体事项上,主张对为人不敬天、地、君、亲、师,当兵不遵号令,做工不用心,为奸犯盗者,“均宜斩之”。试想,若果真如此,那每天得杀多少人啊,岂不处处成了屠人场?
  寇连材的上书中,最犯朝廷忌讳但同时也是其整篇内容中的最大“亮点”是:鉴于当下无皇子为储的情况,提出不限于皇室范围,而要在全国选拔皇帝的接班人选,入选者应是“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并且提出,从今以后皇位的继承者,“均按才袭”;至于“选嗣”的方法,拟议各村按十户选一人归“营”,每“营”选一人归县,每县选一人归省,每省选一人归京,由皇帝亲自审看选定。看,这岂不是要改变既定皇位继承制度,引入“公选”程序吗?这在当时,岂不是石破天惊之说!以皇帝“家天下”为天经地义的人,怎能不把这看成不折不扣的“疯人狂语”!
  
  在菜市口慷慨就义
  
  寇连材并没有发神经,他的上书也不是突然地心血来潮,应该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
  据寇连材的后人述说:维新运动开场后,慈禧太后把把寇连材安插到光绪皇帝身边,名为侍候皇上,实则令他监视光绪,随时密报。起初,光绪皇帝对寇连材存有戒心,随后逐步消除,两人由谈论古今到议论时事,光绪帝得知寇连材胸怀大略,有胆有识,极力赞助变法维新,很快就把他作为自己的贴心人和助手,器重他,信任他,与他商讨大政方针,派他给维新派传书递简,从中穿针引线。而寇连材每提到光绪皇帝,都肃然起敬,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寇连材显然是受了具有维新思想倾向的光绪皇帝的影响,并且在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对比中,获得优劣迥异的印象和爱憎分明的取舍。
  据说,寇连材在上书的前几日,就曾在一天早上,专门从光绪帝那里来找慈禧太后,当时太后还没有起床,垂帐而卧,寇连材流涕长跪于榻前,太后揭幔叱问何事,他哭着说:“国家危难到了这个地步,老佛爷即便不为国家社稷着想,也要为自己的后日着想,怎么能只图眼前快乐,不怕发生变故吗?”慈禧太后以为他是发了疯,把他呵斥了出去。寇连材见太后不听其谏言,遂抱定拼死上书的决心,请了五天的假,出宫与家人诀别,并带出他所记宫中事情一册,交予弟弟保存。然后返回宫中,把自己的积蓄分给小太监们。接着,便有了上书之事。
  慈禧太后看了寇连材的上书,大怒之下还有些不相信是他自己的主意,声色俱厉地质问:“你是受了别人的指使吧?”寇连材平静地说:“是我的本意,没有别人指使。”慈禧让他复述一遍上书的内容,他复述得很是流畅,简直只字不差。慈禧又威胁说:“本朝成例,内监言国事者斩,你知不知道?”寇连材说“‘家规’早已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国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而今我参加变法维新,就是以身许国。”
  到了这般地步,慈禧太后遂命把寇连材逮捕。两天后,寇连材被绑赴菜市口刑场,他把自己带着的一块玉佩及金表赠给来送行的同事,又把手上戴着的一只碧玉戒指摘下来赠给刽子手,微笑着说:“费心从速!”随后从容就死,神色不变,当年刚满28岁。
  当时有许多前来观刑的人,有的被感动得竟至哭泣。后人为纪念这位清宫史上绝无仅有的太监,集资在京西百花山上营造了寇连材公祠。
  (来源:《河北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