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上旬,应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和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张志军一行访问了美国。访问期间,张志军副部长分别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迪安等民主党领导人和前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席乔?安?戴维森等共和党领导人,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共和党前政要,以及国务院官员、智库学者、国会议员助手等各界人士,就中美关系、美国新政府政策走向、当前的金融危机等中美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
回顾中美交往历程展望两国关系未来
访问中,中方代表团感觉到,发展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已成为美国政界和学界的共识。在会见中,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无论是前政要还是现任官员,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智库学者,都表示中美之间应加强合作。2009年1月。中美将迎来建交30周年。30年前,两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程度与发展道路迥异的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国际关系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两国建交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双方的矛盾问题也不断产生,但通过双方的努力,中美关系总体向前发展,并越来越成熟。中方代表团接触的美国前政要中不乏经历过中美关系各个发展阶段的要员,如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老布什时期的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及两次担任美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等,他们抚今追昔,对中美关系今天的发展成就颇为感慨。美国首位女性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回忆起与中国前外长钱其琛的几次谈判交锋,她说,当时我们两人各自都有一张“卡片”,写着要交涉的内容,美方的写着“人权”等题目,而中方的则写着“台湾”等题目,但现在中美的共同利益已超越了分歧,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可圈可点。共和党前国务卿伊格尔伯格风趣地说,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是布什政府为数不多的正确政策之一。经历过中美建交及中美“撞机事件”的拉姆斯菲尔德说起中美关系及两军交往也感慨万千。他首先回忆起30多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回国时,他作为内阁成员到机场迎接的场景。谈到中美两军交往,拉姆斯菲尔德说,“撞机事件”发生后,形势一度让人担心,两军也停止了军事交流。事实证明,这对双方都不利。后来,两军交流恢复。两国领导人和军方建立了热线联系,我作为防长访华时还访问了二炮部队。
但在与美方交流中我们也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仍会受到这样那样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一是经贸问题。在美国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将会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问题上受到很大压力。二是人权问题。在民主党同时掌控白宫和国会后,涉藏、人权、达尔富尔等问题将有可能升温,对中美关系造成一定冲击。三是台湾问题。美国国内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大陆在改善台海关系方面做得还不够。四是安全问题。美国一些军方人士仍要求中国继续提高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透明度,希望中国在伊朗核、朝核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聚焦奥巴马政府探讨其施政重点
2008年美国大选结束到2009年1月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是美国新旧政府过渡阶段,也是外界迫切希望了解美国新一届政府内外政策走向的重要时期。访问中,美国政界人士都谈到了对奥巴马政府内外政策的一些看法。我们接触到的美国前政要和智库学者普遍认为,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上台,继承了一个烂摊子,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很多。新一届政府将着重应对4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经济危机。新政府将通过新的刺激经济方案,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扩大就业,推动增长。二是两场战争。首先兑现16个月内从伊拉克全面撤军的承诺,这有助于缓解伊拉克紧张局势,让伊拉克政府尽快进入角色,负起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新一届政府在此方面有政治意愿,美国社会也有日益扩大的群众基础,虽然会有来自企业的阻力,但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坚持自己的计划。四是医疗制度改革。这四项任务都十分艰巨,新政府将要首先应对的问题就是经济危机。
关注金融危机 探求解决之道
在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到金融危机的“策源地”美国访问,不可避免地会谈到金融危机问题。中方代表团感觉到,美国各界对这场危机的持续时间和发展深度、广度普遍感到心中没底,对美国经济能否尽快走出衰退表示悲观。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将至少持续一年半的时间,如应对不当可能陷入更长时间的困境,失业率有可能大幅攀升,由此带来的心理冲击将改变美国人消费习惯,美国社会举债消费的经济模式会产生变化。访问期间,正值美国国会就是否救助美汽车企业问题进行激烈辩论。许多共和党人认为政府应袖手旁观,让美国汽车企业根据市场规律“自生自灭”。因为美国的汽车业存在很大问题,成本太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救助他们就是保护落后。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救助美国汽车企业会导致上百万人失去工作,进一步恶化美国经济、社会形势。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反映了美国左右翼关于政府与市场、干预与自由、公平与效率、保守与创新的较量,随着美国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这种斗争也可能会激化。
(责任编辑: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