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状及中国对策|发展中国家有哪些2017

  人才外流一词首次出现在1958年,它是指英国学者和科学家移民美国这种现象,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力资源的国际转移,也就是熟练劳动力(如科学家。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后来该词汇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这种现象。1961―1972年期间发展中国家有30万熟练工人移居西方国家,1990年美国统计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移居美国的熟练工总量高达250万。2000年,经合组织国家接受的每1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中就有6名来自发展中国家,非洲、拉美许多国家甚至有超过30%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去了经合组织国家,发展中国家送出去的留学生也大多选择留在西方国家。以数量而论,中国、印度是世界上最大人才流失国。
  
  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步伐加快的主要原因
  
  (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支持。《美国1990移民法》第121(b)条款对“基于就业的移民”作如下规定:下列人员可以优先获得美国移民资格:具有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和体育等方面有杰出才能的外国人;杰出的教授和研究员;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经理;具有高学历、能使美国经济、文化艺术、商业等方面繁荣的专业人士;熟练工人和专业人士。不仅如此,美国《1998年竞争力与劳动力促进法》再次强调通过配额制度筛选具有高学历或特殊专业才能的移民申请进入美国。欧洲虽无明确法律规定移民时外来人才优先,但行政政策却类似美国。
  (二)人力资本具有更强大的生产力。自Gary Beeker 1964年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后,大量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和效率,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有形资本投资在生产上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的区别体现在他们比后者多拥有一个知识与技术集合,这个集合能使他们具有创立新思想、开发新产品、寻求新的生产过程和新的生产方法等能力,胜任那些没有受过相应教育与培训的人无法胜任的工作。由于人才能提高生产水平,创造更多财富,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占美国人口不到5%的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却创造了美国50%的GDP。萨哈罗波洛斯和伍德哈尔在合著的《教育投资分析》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本构成国民财富基础,资本与自然资源仅仅是被动生产要素,人是主动生产要素,他们通过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促进国家发展。因此,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人才流入普遍持欢迎态度。
  (三)西方国家人力资本短缺。由于世界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使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短缺。支撑美国高技术三大学科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其需要,据2005年调查,美国愿意获取工程学士学位的高中生比例不到6%,比10年前下降36%。2000年,中国理工科的大学本科毕业的比重是56%,而美国这一数字是17%。2005年,美国科学院提出解决数理学科人才短缺方案:一是加大本国培养力度。二是对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增加发放签证的数量,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此类学生延长一年在美找工作的时间,一旦找到工作,就尽快为其办理工作许可证和永久居住证。
  (四)优厚的工资和生活待遇。国外优厚工资待遇和良好工作环境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移居国外的主要诱因。个人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其生产力大大提升,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拥有技术的劳动者要求其工资等于其边际产品,以作为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工资远远低于个人的边际产出,因此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就选择到国外高工资区域就业。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十倍,如中国教授的一年的收入仅相当于美国同行一月的收入。
  (五)专业人才集聚所引发的生产力倍增效应。专业人才的生产力将随集聚在同一地区类似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或者说,人才集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功率远远低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成功率。留学人员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内具有类似知识结构的人太少,没有一个良好信息沟通渠道和环境,其个人生产力无法发挥到最高水平。据统计,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比国内同行平均多4.5篇,专利数是国内的10余倍。
  (六)人才流出国“推”的因素。以上几点都是人才流入国“拉”的因素,促使人才外流。而“推”的因素包括:本国种族歧视、政治迫害、不公平的工资待遇、恶劣的工作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经济技术越落后国家,其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性人才流失越严重。2000年,海地、牙买加和圭亚那等国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移居国外。印度移民有3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75%,而非洲移民的12.8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为9.5万。
  
  人才外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人才流失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纽约大学的托达罗和华盛顿大学的史密斯认为大量的技术人才永久外流,不仅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失去大量珍贵人力资本,也对未来经济进步产生严重制约。Michel Beine等人认为: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5%以上且受高等教育人口中移民率超过20%,则人才流失对本国人力资本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还对社会稳定平衡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000个病人至少需要2.3个医疗工作者,而印度只有1.9人。自1956―2002年,印度最好医学院“全印医学院”56%的毕业生移居国外。由于印度的经济贫困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致使印度的平均寿命和婴儿成活率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
  (二)人才断代,制约经济创新活力。流失人才往往是本国最优秀人才,这是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要在国外生存下去必须具有非常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他们是流出国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发达国家的人才筛选机制具有“掐尖效应”,引入他国优秀人才增强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同时降低他国的生产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拉大双方科技水平差距,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三)教育补贴成本无法收回。在发展中国家,家庭和个人并不会全部承担教育投资,有很大部分投资是政府承担的。如果成才后到国外工作,就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教育提供补贴,教育投资产生的红利由发达国家占有,而发展中国家独自承担教育补贴成本。
  以上几点是人才流失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人才国际移动不只是零和博弈,发展中国家也能从中受益:1.国外汇款。如果外流人才将国外工资收入的一部分汇回国内,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获得不少外汇收入,如孟加拉国,每年可收到20亿美元海外移民汇款,这是本国第二大外汇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投资。2.人才回流。如果在发达国家留学和工作的移民能返 回本国,就能增加本国人力资本供应,带回最珍贵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和新知识,提升本国科学技术实力。台湾新竹科技园和印度班家罗尔软件科技园吸引了大量海外回归的高技术专业人才。3渠道沟通。外流人才可以利用自己个人关系网络为流出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活动等领域内架通与流入国合作的桥梁。
  
  中国人才外流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人才外流损失十分严重。近十余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数达114.1万人,回国只有30.3万人,累计回归率只有26.5%,个别年份的回归率只有15%。中国重点大学的一些科系学生60―70%留学国外,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中国该学科内最优秀学生,但学成归国的人数很少。“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如何留住人才或者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工作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建有利于人才生活和工作的生态环境。1.建立合理的薪酬支付机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资差距很大,期望用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留住人才是不现实的。人力资本边际产出高于普通劳动者,因此其工资水平必然高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否则会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积极性,从而诱使人才外流。在人力资本工资政策上,依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工资水平,既要拉开技术人才与非技术人才的工资差距,也要拉开技术人才内部工资差距,最优秀人才收入可以是一般人才收入的几倍甚至数十倍。2.提高社会福利,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政府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对技术人才在住房、社会和医疗保险、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提供较为优越的福利待遇,使其安心工作。3.创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许多优秀人才决定是否出国看重的是国内外科研条件差异,良好工作环境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基础。因此应当尽可能改善工作环境,配备良好设备,提供充裕科研资金,为科学人才潜心科研多出成果创造条件。4.建立公平人才用人机制。对于国内人才和留学归国人才,在聘用、职位、待遇。晋级等方面要一视同仁,通过平等竞争,以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决定其所处的地位,任何偏袒都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使用。
  (二)疏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渠道。一是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的数量、专业、工资福利待遇、能力要求等信息定期对海外留学人员发布,以便使留学人员了解国内用人信息,方便他们作出回国工作的决策;二是加强对留学人员和海外专家学者的情报收集工作,跟踪调查他们的知识状况、工作能力、工作意愿,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引进人才的质量要求,有选择地邀请或者招聘他们回国短期或长期工作。
  (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育质量好坏对能否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作用,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很显然,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多个学科和专业世界顶尖人才的能力时,这就意味着如北大、清华、复旦等众多高校的优秀学子无需到到国外深造,就可以在国内以较低成本享受同样优质教育服务,这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机率,抑制发达国家“掐尖效应”的蔓延。
  (四)收取教育补偿费。尽管用征税方式限制人才外流的观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但中国可以对于对享受公费培养的技术人才外流收取教育补偿费,以减少国家的损失,提高人才外流成本,从而达到限制人才外流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