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我不是个伟大的人” 李嘉诚名言经典语录

  李嘉诚,一代香港首富,资产曾占到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的1/4,他终结了香港经济英资占统治地位的历史,他的传奇经历是现代中国贫儿创富史上的一个神话。李嘉诚和武打明星李小龙、武侠小说作家金庸,都是华人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述着东方明珠的豪情故事。成千上万的人虔敬地捎话给李嘉诚,“您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把写有这11个大字并签下自己名字的条幅托人交给李嘉诚。李嘉诚这个商业帝国的王者,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伟大的人物,依然不断地投资最有商业潜力的地方,不断回报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爱拼就能赢
  
  英雄莫问出处,时势造就英雄。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府,父亲李云经是个小学校长,也曾经过商,属于草根知识分子阶层。1940年,当抗日战争烽火烧到潮汕地区,李嘉诚一家人逃难来到香港投奔舅父庄静庵,庄先生是一位钟表商人,在香港这一行中还是有些地位的。背井离乡的李云经积劳成疾染上肺病,自知不起,将李嘉诚叫到床前留下遗嘱:人要有骨气,人生就是奋斗。这是给李嘉诚的最后一课。关于父亲的印象,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常常半夜醒来,还见到父亲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背影,这种情景成为他一生的信仰支柱。国破,家亡,读到初中二年级只有15岁的李嘉诚洒泪离开了学校,走上社会,开始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他先是到舅父的钟表店当练习生,每天总是第一个来上班,最后一个下班。3年过后,他就自己出去闯天下,在五金行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为人推销。这个小伙子不知疲倦,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老板按照绩效发放薪水,总是第一的李嘉诚能够比第二名多拿7倍。
  李嘉诚给别人打工,一口气干了8年。在1950年,他23岁多一点的时候,开始自己创业,他从自己熟悉的塑胶行业干起,打工省吃俭用的积蓄加上从亲友中东拼西借,硬是凑足5万元资本,建起一家名为长江塑胶厂的企业,主要生产塑胶玩具。创业初期,急着收回成本,盲目扩张,使李嘉诚很吃了一些苦头,这是他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生意毕竟不是比拼力气,好学上进的李嘉诚,开始显示他知识的力量。这个早就离开校门的年轻人,因为父亲的教诲,没有一天停止过学习,学习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我的知识基本上是靠读旧书而得。买来的旧书读完了,就卖掉,然后再买旧书继续读。”李嘉诚通过英文报刊和自己的分析判断,确信在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塑料花,这可是个新的财源。李嘉诚立即调整方向生产塑料花,外国客商信不过这个小厂,非要李嘉诚寻找担保才肯下单。香港虽大,李嘉诚却找不到一家愿意给他这个无名小子担保的人。李嘉诚精心准备一番,携带样品面见外商,“先生,这八款塑胶花是我和公司设计人员昨晚一夜没睡按你的愿望设计出来的,有五款我想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另外三款,因为我考虑到你的定货是为圣诞节准备的,因此,在你的要求的基础上,再揉进一些东方民族的传统风味,我以为或许你会喜欢。所以全部拿来,供你挑选。”李嘉诚进而将自己的优势和信心全面展示给外商,“就我个人而言,我当然十分希望能够长期与你合作。长江目前虽没有足够的资金以及担保,但是我们却可以给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新的款式,并保证在交货期按时交货。而且,这八款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是希望有机会跟你合作。”靠诚实信用终于打动了外商,源源不断的定金和定单使李嘉诚走出低谷,赢得了香港“塑胶花大王”的雅号。
  李嘉诚靠生产塑胶产品掘得了第一桶金,但没有小富即安,他在谋划着在更高的层面大展宏图。李嘉诚的厂房是租用别人的,租期都很短,而且每一次续签,租金总是只涨不落。李嘉诚开始琢磨房地产。50~60年代之交,他把自己的利润投入到香港北角和柴湾,相继建起12万平方米的工业大厦,他的眼光很准,证明房地产确实是香港的支柱产业,是一个高利润行业。1972年11月1日,李嘉诚的地产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募集到资金后又与加拿大资本合作。不久,在房地产领域,李嘉诚又搅起翻天巨浪,一举改变了香港地产被英国资本操控的局面。香港地铁公司有一块宝地――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寸土寸金,是全港商人眼红的福地。李嘉诚是如何战胜强敌包括有港府背景的英资置地房地产有限公司而得到这块地的呢?此役是李嘉诚赢得“地产大王”的经典案例。李嘉诚知道地铁公司一向需要现金,知道地铁公司必然要投资开发这块宝地。李嘉诚采取先予后取的办法,备足现金,然后答应与地铁公司共同开发这块地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以49%:51%的比例进行合作,互惠互利,此役可以说未战而稳操胜券,创造了地产业新的解决方案。
  李嘉诚荣膺香港“地产大王”之后,其商业帝国开始新的战法,在商战的高端――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不断寻找“下金蛋的母鸡”,加以购并,加以催生,充分显示其投资的魔力。李嘉诚所到之处,无论是英国伦敦上市公司克拉夫石油公司,还是加拿大协和太平洋公司、新加坡展览中心等,都点铁成金,被誉为商界“超人”,影响超出亚洲。
  
  爱不可分割
  
  李嘉诚是香港商人中的异数,当他取代了香港英资的龙头地位之后,已经处于香港经济的中枢。一个商人除了商业利益之外,是否还有别样的追求?或者商业利益和商业利益之外的东西共同组成一个商人的完整世界?李嘉诚是华人社会标志性的人物,他所昭示的这种合成伟力就是爱,是全世界最大的“暴力”,没有人能够挡得住。“李超人”的顺风顺水,在于更高层面服务社会的不懈追求。
  1979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春天乍暖还寒,李嘉诚悄然来到桑梓潮州,他看到人民生活在蓬寮区,家徒四壁,李嘉诚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回到香港,李嘉诚立即汇来款项,帮助地方政府改造蓬寮区,使千万人进入遮风挡雨的宽敞的新楼房,李嘉诚找到了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感觉,“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我会不停地做,这些都是很开心的事。”
  李嘉诚难以忘记自己一家人曾经的苦难岁月,难以忘记自己国家的命运。当商业力量无法奏效的时候,怎么样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李嘉诚相信只有奉献!
  “一个国家要富强,最要紧的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一定要教育。如果没有好的教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强起来。要永远强起来,永远国家富强,人民快乐就离不开教育,所以我对教育就看得非常重。”李嘉诚还说:“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1980年初,李嘉诚扭住贫穷落后的根子,开始为家乡办实事,开展一系列的援助教育项目,包括兴办汕头大学和大量的基础小学。同时,他兴办医院,为乡亲的健康着眼,他创办了亚洲第一流的宁养院。所有这些对于家乡的支援,都是李嘉诚报效祖国的试点。李嘉诚捐献的慈善公益事业,在全中国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李嘉诚基金会就是专门帮助李嘉诚做好事的机构,李嘉诚个人不希望留名。1991年李嘉诚与属下集团捐资一亿港币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迟至两年后消息才发表。1993年,李嘉诚捐赠1000万美元给北京大学新建一座图书馆,也不要求任何形式的留名。1996年2月,云南发生地震,李嘉诚立即捐资1000万港币给灾区,他说:“我个人的捐助十分有限,主要是希望能带出一个信息,希望全社会的市民都能踊跃捐助,帮助灾区的居民度过难关和重建家园,这才是最重要的。”走遍潮汕,李嘉诚三个字很少出现在捐助的建筑物中,但历史不会忘记李嘉诚。他数不清的项目,改变了4万人的命运。一个残疾人写信给李嘉诚:“您不认识我,但我知道您。我还知道,千千万万像我这样您不认识的人都知道您,因为我们都是您助残项目的受益者,都是对您心存万分感激的人。”
  李嘉诚天生是一个商人,商人也是人,也需要归属感。商人除了财富的成就感外,需要人类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我们不得不承认,李嘉诚追求财富的精神动力和可贵的财富良心,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财富。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和他的慈善版图分布显然存在差异,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是遍布世界38个国家的100多家公司,他们的大本营在香港;而李嘉诚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分布在大陆,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方面。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是他几次大王变身的产物,虽然他的每一次增值,不乏与大陆社会的变迁有因果关系,他是个受益者,但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50年代香港加工业发达,是使用来自大陆的廉价劳动力;60年代末,大陆文革引发的偷渡风,使李嘉诚投资的地产价格扶摇直上;7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有过挫折经历的英资怡和公司对香港信心不足,李嘉诚乘机叫板,一举收购和记黄埔;80年代初期,中英在香港问题上争来争去,李嘉诚又下手并购港灯和青州英泥;李嘉诚甚至谋划在中英联合声明签字后,联合华商收购英资置地公司。李嘉诚在政治上跟定香港大势,既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又赚得了救市“白衣骑士”的美名,在香港无人能比。
  市场是李嘉诚最具挑战最具诱惑力的地方,是李嘉诚不断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活动阵地,是他实现生命价值最有力的地方。公益在等待李嘉诚来自市场的钱进行转移,等待李嘉诚让股东、员工、顾客满意后,再让整个社会满意。
  长期以来,李嘉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集中在广东、福州、上海、北京等地,他的公益行为和商业行为截然分开。李嘉诚曾经对家乡表态,不在潮汕挣一分钱,这是掷地有声的承诺。同样,李嘉诚在北京东方广场的投资,一切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政府的特殊规定也为李嘉诚所遵奉,转眼10年了,这11座不相连的商业楼群已经全部投入商业运营。
  “一方面我非常辛勤地工作,但是我忠诚地待人,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另一方面就我个人来讲,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我可以有多余的钱,做我喜欢的事,对自己同胞对自己国家有所贡献。”商业行为和公益事业在李嘉诚那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李嘉诚的公益行动给他带来永恒的人生价值,远远超出商业上的美誉度。
  邓小平1986年6月会见李嘉诚时说,“你对国家提供的帮助是扎扎实实的,感谢你对国家的贡献。”江泽民1993年10月会见李嘉诚时,赞扬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李嘉诚携带的香港文化,如果比较大陆、台湾来说,应该是最有特色的。李嘉诚600多亿元投资大陆实业,有电厂、公路、桥梁、集装箱码头和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他拿出50亿元奉献大陆公益事业,64%为教育,24%为医疗,余下的是文化等社会事业。在大陆600多亿的投资中,事实上有超过15%~20%的不利,虽然总体不错,也足以考验李嘉诚的智慧和耐心了。李嘉诚说,实际上经济制度问题不是经济本身,它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一个综合的结果,国家应该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考虑。
  
  把根留住
  
  李嘉诚生于忧患,一生奋斗不息。1963年,他35岁时才与表妹庄月明结婚,夫妻恩爱同甘共苦。不幸在他61岁时,发妻突发心脏病去世。李嘉诚正值盛年,不乏美女示爱,在香港富商不乏绯闻的世风下,李嘉诚洁身自好,封闭了一切感情闸门,与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苦心经营家族企业。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出身,如今都是他的左右手,担任长江实业的副主席。李泽钜、李泽楷自儿时起,李嘉诚就对他们严加管教,零用钱按时发放,决不多给。李嘉诚闲暇时带孩子们去游艇上阅读古籍,给他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李嘉诚还带他们坐电车乘巴士,跑到路边报摊,看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的苦学态度。李嘉诚还要求孩子们在中学读书时骑单车上学,在亲眼目睹他们可能发生险情时,才准予开车。
  在60年代,李嘉诚一度移籍新加坡,后来扎根香港,40年没有动摇过。长子李泽钜曾被张子强绑票,李嘉诚算定救人要紧,化解了家庭面临的一次巨大风险。
  李嘉诚跑到香港经济的尖峰绝顶,眺望全球。在任何一个行业,他只要一出现,立即风向大变,摧枯拉朽,以至西方人说,“我们是否应该害怕李嘉诚”。无论是夕阳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从一个行业、一种产业、一种潮流,从经济到文化传媒到公用事业,他总是先驱,创造标准。从塑胶花到房地产,再到石油、电视以及时新的数码港、中药港计划,李嘉诚无不一一验证大能。李嘉诚早在60年代就喜欢自己的公司上市,把他们变成公众公司交给公众。虽然李嘉诚富可敌国,虽然有人说李嘉诚垄断,但我们没有失去标准。
  李嘉诚所掌握的是经济权力,必须和文化权力、政治权力划清界限。李嘉诚是跨国公司的领袖吗?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少是制度性的?有多少是人治色彩的?李嘉诚仅仅是取代了英资吗?李嘉诚的成功仅仅是借力“让别人为他赚钱”吗?李嘉诚究竟改变了我们什么?他离比尔?盖茨还有多远?
  李嘉诚所能留下的,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还有独特的企业运作模式,兼具中西,行之有效。
  76岁的李嘉诚还在路上。“我现在的能力不比他们(年轻人)差。”李嘉诚的心态极其年轻,生物技术、知识经济、全球化都是他倾力推动的东西。这位亚洲最富有的人,亚洲奇迹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是亚洲最伟大的慈善家,开始在哲学层面被人认识。曾经有多少个大学要给李嘉诚学位,李嘉诚说:“这些大学必须对我有认识。”“我必须对那个地区、社会、教育事业有过贡献,才能受之无愧。”
  李嘉诚坚信“在获取更多盈利及更高效率所带来的压力下,也不应牺牲我们维护公平及减除痛苦的决心。如果我们选择只为追求金钱及权利,而牺牲人类高尚情操的话,则一切进步及财富的创造都变得没有意义。” “我相信除了金钱之外,我的精神和心血的贡献,是为了能将金钱发挥更大的效益,实现社会的意义和使命感。”他还说:“我从不担心我在历史中的角色。”“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竞争,时刻需要智慧、远见、创新,确实使人身心劳累。但综观一切,我还是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人,因为我作为一个人、一个市民及一个商人,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