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把遗产直接打到我卡里……我想和谁好,谁也管不了;我想和谁处,谁也管不住……我们俩在一起完全就是一本书,书名叫《钢铁是怎样被腐蚀的》……我是你的丈夫,我是你的钱包,我是你生活舒适的工具,为了你的幸福,我时刻准备着!为妻子服务!”
――流传甚广的“反青春偶像剧”《奋斗》经典台词
石康嘴很贫,不过贫得不显山露水,而是有理有据。他引用并演绎了某位哲学家的言论解释不让拍照的理由,“其实每个人不会真正关心别人,对他人的话题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需要。既然别人想看到我并非真正关心我,我就不要去满足别人的某种好奇心了吧;而我也不想在大街上让人认出我,影响我的正常生活。”
石康的有理有节其实印证了两点,一我石康编剧的《奋斗》火了;二我石康看过很多书。他记得很清楚自己看过3500本书,却没有让他有印象最深的,“如果一个人只看过300本书,那他会告诉你印象最深的书;如果一个人看过的书太多了,他肯定回答不了印象最深。”
什么才是生命最重要的
《奋斗》讲述了6个“80后”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的过程,“闪婚闪离,前夫再婚,在婚姻登记处,却死命抱住前夫大腿,最终与前夫复婚”、“一见钟情,第二天早上就在被窝里一起吃饼干做早餐”、“女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好上了,大家依然还是好朋友”、“天外飞来千万家产的亲生父亲,又被生意人的父亲卖掉自己的设计作品”、“与父母拌嘴,没拿到毕业证,跳楼自杀死亡”、“我爱他,他移情别恋,我依然爱他”、“给三次出轨的机会给未婚夫”等等等等,充斥着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这种见怪早已不怪、浓缩了现实生活中“80后”乃至“75后”,迥异于上辈人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在耍油嘴、缺心少肺、强词巧辩的语言和情节中,似真非真、可笑又可恨地展露出“小荷尖尖角”。
石康,1968年出生,北京人,青春小说作家,在《奋斗》之前,写过一系列被外界誉为“颓废”风格的小说,先是《晃晃悠悠》,接着《支离破碎》,最后《一蹋糊涂》,这是所谓的“青春三部曲”,接着又出了《在一起》《激情与迷茫》《心碎,你好》青春爱情三部曲。他的文字能引来冰火两重天,爱的人爱得死去活来,“看得我废寝忘食,无可救药,我像生病或中毒似的,风卷残云地看完了他的所有小说,很过瘾,很纯粹,很直白,很过分,毫无遮掩,赤裸裸,口无遮拦,胡说八道,歇斯底里,颓废却真实”。骂的人骂他还是看得起他,“记叙文语句通顺,一百万字里偶尔也能蹦出几行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基本上还算个东西。但议论文,就猴吃麻花――满拧;不但拧,而且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可言”。
石康的文字很宣泄,连珠带炮,有时还被称为“琼瑶的弟弟”,他常爱与“75后”、“80后”一起混,因着自己就是从激情与迷茫中走来,他对这群人的思想动向反应很敏锐,“我当年是个案,现在是社会现象”。他发现这群人在大学不再只看专业技术类书籍,开始抱着心理类书籍啃,“心理学代表着自我分析,大学生爱看心理类书籍,这说明他们开始渴望更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心理学是在二战后从欧美大学流行起来的,半个世纪后,中国也出现这种情况,我就想将此作为主题。人不再是社会机器,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个人内心的精神奋斗。”
在石康看来,这种精神奋斗指的是不再按照原来的社会观念生活,“学生时代努力读书,社会工作时期挣钱养家糊口,最后踏踏实实死去”,而是,新一代人开始会问自己,“我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什么对我来说,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不想听别人说,我也不想听父母告诉,不管父母说得多有道理,我希望还是通过自己去尝试来了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做些什么?我们的理想是什么?”
石康有点遗憾,《奋斗》剧中剪掉了一段他认为和主题很相关的戏。“在好友高强与父母发生口角,考试没拿到毕业证,跳楼自杀后,陆涛突然意识到生命原来如此脆弱。此时,米莱让陆涛找她爸爸,让她爸爸给他提供一个好工作,没想到陆涛一看到米莱爸爸,就问了一个问题,‘叔叔,您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吗?’米莱的爸爸回答,‘养家糊口,让家人生活得更好’。陆涛继续问,‘除了这,您还有其他的追求吗?’米莱的爸爸说,‘工作之余,学学英语,练练毛笔字,这可能就是生活的意义。’陆涛觉得生命的意义没有这么简单,他希望可以找到一种自己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这是这部电视剧的基调”。
在陆涛身上,有着石康的影子,“试图通过自己的目光重新寻找跟自己有关的生活价值。我68年出生,看到70年代的人和我穿着一样的衣服,脑子里想的和我是同样的事,我觉得很枯燥。生命的意义有更多的内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标志着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开始,这是社会持续的动力,让社会充满活力,不再单调”。
临死前花掉我挣的每份小钱
《奋斗》来自石康《激情与迷茫》的爱情小说,小说的名字反映出书中主人翁的精神状态,人生的一般价值,他并不认同;而作为一种生命,他又有着生命的激情,浑身是劲,可却不知道往哪使,怎么使,很矛盾、很迷茫。
激情与迷茫下,《奋斗》也依然没有结局,就如生活是一盘没下完的棋,因着人生命的延续,结局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80后”们寻找着与众不同的道路,在迷茫、无知又自大的井底,使劲奋斗,将会奋斗出一个怎样的结果?
石康好友、导演唐大年著文写石康,“我要说石康这三年最显著的情况是:成长。性格上的,知识上的,文学上的……在我认识他的前五六年,他的确是‘晃晃悠悠’的状态,有劲没处使,爱激动,紧张”。
石康以前学理科,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大学毕业以后在航天工业部编过一年的程序,后来觉着上班没有意思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了研究生,快要顺利拿到硕士文凭的时候,因为英语找人代考而被取消了资格,于是半途而废。后来,自己心想老大的人了总得干点什么吧,于是1998年开始写小说。关于他为什么写作有这么一个段子:老狼和石康是大学同学,据说两人过去共同组建了一个乐队,石康唱得要比老狼好,但是老狼凭借一首《同桌的你》一下走红了。石康一气之下把吉他往床底下一塞,从此改行写小说。“我的目的是干一年能活二年”,结果卖书养了他四、五年,而现在他的奋斗是挣钱买房子。由此看来,不管你寻找一条怎样的奋斗之路,为房子而奋斗总是不可缺少的,石康也不能免俗。
不过,石康不俗的地方是,虽然笔下的人物个个人精儿,言语一个比一个冲,气势一个比一个足,他的生活目标却并非牛气冲天,却是“提高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对所有已发现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再是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期间要经历很多精神上、行动上的曲折和努力,才能达成个人发展。
石康是个多产作家,三年能出六本书,有朋友取笑他,大家凑点钱给石康,作为补偿,让他少写两本。石康按最高标准,自我评价,“我不是一个多有创见的作家,只要你看得书够多,视野够广,你会发现多数人是平庸的,人类的观念是由几个非常细小又基本的观点支撑起来的一个庞大的体系。多数作家都是很烂的,成为独树一帜的作家非常难。我只能要求自己多努力学习”。
从迷茫中走来的石康,“花一部分时间挣钱,花一部分时间发展自我,临死前花掉我挣的每份小钱,我对我的人生很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