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化协会的主要宗旨。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经济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和重要领域。
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之际,10月8日,中国首个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己任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应时之需在北京成立。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江泽慧当选为会长,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等当选为副会长。
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宗旨的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后,将在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如何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何共建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日前,作为首任会长的江泽慧接受了本刊的访问。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组织者和倡导者
中国报道:今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筹备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筹建这样一个协会是基于一些怎样的想法?江泽慧: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顺势而生,恰逢其时,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成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从国际形势看,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二是从国内发展看,林业和生态建设备受全国关注,并被列入我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国内生态文化的学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为组建生态文化协会奠定了基础。四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提供了广泛的组织基础和发展潜力。
中国报道:在当前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之际,成立这样一个协会对实践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江泽慧:这个协会是胡总书记在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行动。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成立,使得我国有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组织者和倡导者,必将加快生态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生态文化的传播,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倡导尊重自然的理念和行动,使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促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度体系构建,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同时,生态文化协会还可以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挖掘开发生态文明的历史思想资源,繁荣生态文明的文化形式和内容,赋予生态文明积极的文化因素,增强生态文明发展活力,调动广大会员、林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树立生态观念,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为生态文化协会成立发来的贺信里所说,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
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报道:作为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首任会长,对协会将要开展的工作有哪些规划?
江泽慧:协会及其12个分会,即森林文化分会、竹文化分会、花文化分会、茶文化分会、园林文化分会、民族文化分会、名山文化分会、草原文化分会、沙漠文化分会、科普分会、国际交流分会、传媒分会,将紧紧围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办会宗旨来开展生态文化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协会的工作内容将主要包括:
一是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二是传播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三是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与示范;四是定期评选“中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五是定期举办“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六是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七是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八是开展各种生态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生态文化业务培训,出版生态文化宣传刊物。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阶段的对应主导文化
中国报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
江泽慧: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决定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生态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就好像一棵大树,如果说生态文明是树干,那么生态文化就是树根和树冠,只有根深叶茂,树干才能长得又高又直。
中国报道:生态与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相距较远的两个概念,如今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有着怎样的必然性?
江泽慧:生态与文化结合在一起,产生“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理性认知的必然结论。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与前三个时期相对应的主导文化分别是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与生态文明阶段相对应的主导文化应该是生态文化。
工业文明阶段,“人是自然的主宰”的工业思想文化占据统治地位。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不得不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这就必然形成“生态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
中国报道: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会有它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具象载体,那么,生态文化的载体又是什么呢?
江泽慧:从研究对象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它有有形载体和隐形载体两大类。
有形载体包括: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绿洲、山川湖泊、海洋岛屿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乡村、田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农业、林业等绿色行 业和一切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等。
隐形载体则包括生态制度文化、生态心理文化以及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文学艺术、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等。
中国报道: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和气候状况的关注。您认为,北京奥运会所倡导的“绿色奥运”理念能否成为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的一大契机?
江泽慧:是的。“绿色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的口号,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_,有目共睹,我国政府也以优异的成绩递交了答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我们不但要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要生态、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绿色,更需要意识上的绿色。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筹办、举办及赛后利用的过程中。“绿色奥运”理念应该成为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的一大契机,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
“天更蓝,地更绿”是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追求的永远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林业是主体
中国报道:说到生态,就离不开林业。您作为林学专家,又长期在林业系统担任领导和科研工作,请您谈谈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江泽慧: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十大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噪声污染及热带雨林危机等,都与森林资源锐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说,解决好森林问题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赋予林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更赋予了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
在今天的国家生态建设中,林业承担着主体工程任务。国家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生态,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报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此重大,那么,中国林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如何?目前林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又在哪里?江泽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维护本国生态安全和全球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以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持续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林业与生态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到2010年将提高到20%。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1/3,居世界首位。
我国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上的努力,不仅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状况,而且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林业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林业正面临着社会主导需求、消费层次、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落后的林业生产力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态需求的矛盾,已经构成了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进入21世纪,中国林业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
中国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和生态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路线?
江泽慧: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林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取得重要成绩,林业支持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也曾一度出现了掠夺式经营开发,甚至以牺牲环境换取局部经济发展的事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越来越感觉到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从各级政府到普通老百姓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太湖、滇池、巢湖等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国报道: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江泽慧:中国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这条道路的时间还不长,还处在初始阶段。
1999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先后启动了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大型生态工程,涉及全国1000多个县。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得以确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时代呼唤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报道:不久前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绿色生产的强烈呼唤。您是如何看待绿色生产的?促进和推动绿色生产是否也是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职能中的应有之义?
江泽慧:绿色生产事关企业生存、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
前不久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危害消费者特别是儿童的生命和健康,而且对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奶制品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时我正好就在国外,真的是很直接、很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
类似事件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任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生产行为,最终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绿色生产应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和常规性措施。
对于绿色生产,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点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确是我们生态文化协会的重要宗旨。
我们将加强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家园建设在内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倡导绿色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向社会提供健康、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
中国报道:正如您刚才所说,绿色生产其实仅仅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倡导绿色生活,您有些怎样的呼吁和倡议?江泽慧:“绿色生活”实质上就是以节约、环保、健康为标志,将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全部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于绿色生活,我们倡导应当遵循“5R”原则:一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二是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三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四是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五是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总之,绿色生活方式需要从垃圾分拣、节约用水、回收电池、购物使用环保袋等具体生活细节做起,你我都能做得到。只要留心留意,每个人都能成为绿色生活的实践者和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