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老六 [老六的读库不是浮云]

  每次遇到好东西,就喜欢向人推荐,和人分享。尽管少不了被泼冷水“你收了人家多少钱啊”“这个东西有什么好”,但还是乐此不疲。我始终认为,好东西不该被埋没,它应和懂它的人相遇。不懂它的好的人,就让他错过吧,是他的损失。
  至于被误解为做广告,我相信每个乐于分享的人,都会遇到。如果因误解而停止分享,就因噎废食了。人家怎么想,是人家的事,我们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笔记本
  
  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东西,是《读库》出的Notebook,一种用来写字的笔记本,35元一本,在《读库》网站(www.省略)有售。价格不高又别致,非常适合年终送礼或自用。
  在上面写个字,画个画,感觉非常奢侈,因为用来陪衬你写字画画的装饰页面,全是大师超美绘画作品。必须足够狠得下心,才下得了笔。
  《读库》已出了3年Notebook。每年全套8本,分别是不同艺术类主题。买全套8本,送1个布书包,网店真人秀御用模特是梁文道。许多人收集了3年全套Notebook24本,但只字未写。出版人老六说,恨不得要揪着大家的脖子领,摁着往上面写。为了鼓励大家写字,《读库》单独出了一套两本Notebook《两相惜》、《两相随》,降低售价,2本38元,增加空白页。但是大家还是舍不得写。
  今年的Notebook,登峰造极,封面精挑细选,用的是手感超好的东洋细布,调了8种很美的颜色,连包装纸上印的素材,都是高马得、李桦、冷冰川的画。很多人继舍不得在本子上写字后,如今连包装纸都舍不得扔。
  出版人老六继续鼓励大家,勇敢撕掉包装纸,并对今年的包装纸进行了解释。“优秀艺术品,不应被供在书架上,而是点缀在生活中,让周围多一点美好。”“包装纸的结局就是让你把它去下来的。就像您收到的一束花,包在外面的彩纸彩带什么的,你还要保留吗?一张纸而已,计较太多,人格就不闪亮了。”“我们就喜欢把一件不起眼、不值钱的东西做得NB闪闪,谁让我们贱呢?”
  我的第一本读库Notebook,是一家网店送给我的年终VIP礼物。我被随机送到《墨迹》,穿插在空白纸张中的,是墨浪先生的连环画《牛郎织女》,那些笔触和线条,唤起儿时看连环画美好回忆。当时,我还敢放话说,能乱写乱画。后来,我又网购了《读库》系列产品,在收到Notebook《我负丹青》后,在吴冠中大师作品《海棠》、《新苗》旁,面对雪白的纸,即使是我这个张大胆,也下不了手了。
  很多人也许会说,不就是一个本子吗,30来块钱,至于吗?但奢侈感,很多时候真的和价格无关。一个你喜欢得要死的作家,有一天给你写了一封日常信件,他用一贯的风格、语气和词汇,只对你一个人叙述和表达,这件事就是非常牛叉的奢侈。这个几十块的笔记本的奢侈感在于,大师的文字和绘画,是在你即将写下的文字旁边,为你的内容做陪衬的。
  
  老六和读库
  
  该让人格闪亮的《读库》出版人老六正式登场了。
  老六,本名张立宪,60后,因喜好数字六,以老六自称,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读库》出版人、主编。独立完成《读库》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相当于一个人做了一本杂志。不过,他本人更喜欢说,一个人做了一系列丛书。他始终认为,2个月出一期的《读库》,是丛书,不是杂志。不过,业内人士更加固执地认为,《读库》是双月刊杂志。
  我在上文喜滋滋推荐的Notebook,就是《读库》的衍生产品。Notebook和《读库》的关系,类似于《大武汉美食指南2010》和《大武汉》的关系。
  一些人认识并喜欢上老六,是通过他的好友、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他笔下的老六,不是以工作形象出现的,而是以饭局老男人形象出现的。陈晓卿曾在其著名博文《喝吧,以六零后的名义》中这样介绍老六:“京城知名交际花,也是老男人局的终身局长。平均每个月,据我不完全统计,老六都要组织老男人局六次以上,可见他魅力之强。”
  老六在饭局上常有经典之语,一些现场听众在微博上和生活中学以致用,渐渐地,老六的个人口头禅,就沿着“饭局――微博――大众”三部曲,硬是成为了社会新生流行语,代表作是:浮云、人格闪亮、嗯哼。其中,尤以“浮云”流行最为广泛。
  老六在博文《哦是吗》中,叙述了“浮云”一词来历。“若干年前,在一次无聊饭局中,我发现了一个无聊规律。如果几个人热火朝天地聊天,你可以随便隔段时间说一句‘都是垃圾’插入,无论他们聊的是什么,无论你在什么时机插话……这句话实在是可钉可铆,恰到好处之极。”“后来,人成熟了……改了一句更柔和的万能胶‘不过是一片浮云’。”“ 如今,人熟透了……用‘哦是吗’来抚慰人家一下下,总比‘都是垃圾’和‘不过是一片浮云’要温柔吧。”
  就这样,老六用来搪塞人的饭局口头禅“浮云”,通过一堆文化人和网友粉丝的学以致用,成为了2010年度流行词汇。
  最后向《读库》致敬一下。《读库》没有广告,编辑方针是“摆事实不讲道理”。收录的文章,每篇至少15000字,作者写作时间至少3个月。《读库》曾刊登过一篇《耍猴人江湖行》,作者马宏杰跟着一群耍猴的人走了七八年。像这样背景下产生的文章,在读库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信息量足,细节真实生动自然,是扎扎实实的干货。在文化产品都是快速消费品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份选稿的坚持,令人佩服。
  文人一般通病是,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口气很大,能力很小。老六一个人孤单冷清地做《读库》做了5年,从不宏大叙事,总在做每一件具体的事。无论是《读库》稿件,还是衍生品Notebook,他把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做到极致。Notebook更是将我们最缺少的生活美学,变成触手可及的实物,让我们在每天写字瞬间,多出几分别致小情趣。美好的产品,就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