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未来5年,中国的扶贫标准还要上调。受此影响,一些中西部省份的贫困人口总数将比去年大幅增加。在过去地方政府的行政实践中,“脱贫”率往往被认为是评判政绩的重要指标,但这样一来,一时的“脱贫”立刻又会“返贫”,这对许多官员来说,很可能面子上挂不住。
事实上,我们原先的贫困标准本身就不尽合理。我国2009年新贫困线为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然而联合国则认为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即为贫困人口。
从行政实践上看,与国际接轨的贫困标准,能够让各级政府官员正视我们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让他们躺在已有的功劳薄上沾沾自喜,才会让他们下大力气来改善民生,加大对扶贫的财政保障力度。
从国家利益、从功利角度考虑,上调贫困标准也是一件利国的大好事。我们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但我们人均GDP是3744美元,名列世界第95位。人均水平与总量水平相去甚远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低于国际贫困标准的人口大量存在。上调贫困标准,将真实的国内现实呈现在世界面前,也有利于我们在国际经济等领域进行博弈,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笔者看来,贫困标准是一个动态和长期的事情,不仅仅是向国际标准靠近那么简单。我们更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建立贫困标准与物价水平相联系的机制,当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自动且及时修改贫困线标准。贫困线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单纯的为达线而努力的行政思维极易让我们回到政治全能主义的怪圈当中,忽视群众生活的标准只是一个政绩标准,也许达到了国际标准甚至也无法保障一个公民能吃饱饭,那么,一个脱贫的公民事实上仍然是“贫困”的。
(作者为媒体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