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毓伦:音乐和爱情之旅 爱情之旅答案

  “抱歉,我们只能谈到4点半――我得去学校接孩子。” 杨毓伦带着歉意地微笑着。   柔和的女中音,古典而优雅的气质,这位出生在台湾的年轻女长笛演奏家透着一股端庄、恬淡的艺术气息。
  
  “你得了第一名”
  
  早年,杨毓伦的父亲任职于台湾的交响乐团,主攻大管和长笛。“我爸爸经常在家吹长笛,不停地练习。要说音乐启蒙,大概我妈妈怀我的时候就开始了。”
  六七岁的时候,杨毓伦已经崭露出音乐天赋。
  
  杨毓伦的阿姨当时在维也纳学音乐,她建议姐姐把孩子送到维也纳留学。于是,14岁的杨毓伦来到维也纳,幸运地考取了维也纳市立音乐学院,专攻长笛。
  第一年的适应很艰难。学校里的竞争太激烈了。有一天,一位学姐拦住她,说,“Lydia,你完了,马上你就要被赶出学校了。过几天你就要被送去被评审,然后决定是不是把你淘汰出去。”
  “我当时完全被吓坏了,满脑子都是我要被赶出学校了,还有我怎么对得起爸爸妈妈。”她不敢问老师,也不敢问其他同学,惶惶不安中一个人不停地练。一周后,她果然和好多孩子一起,站在很多教授面前。哆哆嗦嗦吹完曲子,等待判决。教授向她走来――“祝贺你,Lydia,你在长笛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今后,你可以去校外演出了。”“我当时真想狠揍那个师姐,她害得我整整一个星期都在受煎熬。”
  一年后,她已经完全沉浸在维也纳的艺术海洋里。她有很多骄傲:16岁在维也纳贝森朵夫厅举办个人独奏会,经常和世界上大牌音乐家如美籍钢琴家Peter Vinograde合作。然而,最难忘的,却是和几个同学在维也纳自己筹划的一场音乐演奏会。自己组织,自己画海报,自己卖票。他们的这场学生音乐会的门票最后竟然销售一空―― 有着世界上最挑剔的耳朵的维也纳市民,竟然接受了他们的音乐!
  
  要爱情,也要音乐
  
  从音乐学院毕业时,杨毓伦22岁。赏识杨毓伦才华的教授交给她一叠琴谱,让她为进维也纳最好的乐团做准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急急地嫁人了,急急地离开了维也纳。
  毕业的前一年,杨毓伦经常到校外打工。一次,一家德国公司到维也纳举办产品展览会,组织了一台小型晚会,杨毓伦为他们演奏长笛。她不知道,观众席上,一位德国先生的眼睛始终没离开过她。过了不久,这位德国先生开始发动热烈的爱情攻势。
  “有一天,他不知为什么笑了,笑得很好看。那一刻,我想――世界上怎么有笑得这么好看的男人呢?”
  一年后,她跟着这位德国先生到德国结婚去了。
  这场婚姻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我的教授很生气,他觉得我这么做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父母和家人的反应更激烈――中西文化差异那么大,以后能过到一起吗?
  按台湾风俗,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家一笔聘金,给得越多,娘家越有面子。德国先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他需要付这么一笔钱,拒绝了,“他说,他不是买他们女儿,他不会给礼金。”结婚当天,夹在父母与先生之间的杨毓伦狼狈不堪。
  最初几年充满了磕磕碰碰。幸运的是,音乐是他们之间最宝贵的纽带,“我先生一家都热爱古典音乐!”
  两人没什么积蓄,一分一分计算着花。因为经常接到演出邀请,杨毓伦很想换一支更好的长笛。“我跟他说我想要的长笛价钱比较高,要二十几万人民币呢。他说那我们买吧,我们正好有二十几万,够你买长笛。我说那我们就没钱了。他说,我不是还在工作吗。”
  母亲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个德国男人会好好爱护她女儿。
  婚后第二年,先生被公司外派到中国开拓业务,杨毓伦随行来到中国。
  家庭当然是杨毓伦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音乐的爱,也一样难以割舍。作为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她每周给学生上9小时课,并在上海、台北等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2006年,她录制了自己的长笛专辑《笛舞悠扬》,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