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埠媒体报道说,本月16日提前录取的高中里,有10所学校的择校生录取分数线是高过公费线的,被学校领导们称为“分数倒挂”。其中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倒挂”幅度最大,达30分。
记者采访市民,发现绝大部分市民“不能接受”这一“分数倒挂”现象,因为过去一直以为好成绩考好学校天经地义,“分不够,钱来凑”,没想到现在那么多重点高中的择校线反而高过公费线,只不过分数再高,不拿出大笔的钱来照样免谈。这正是:八字校门朝南开,有分无钱莫进来。
据市招生办统一招录现场的有关负责人分析,今年出现这么大比例的“分数倒挂”,由两种不同情况造成。第一种是公费生的学位不多,因此考生们“挤”向了择校学位。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它的公费生招生计划只有460名,与同级学校普遍约750名相比,足足少了近半,所以考生往往望而生畏,反而希望争60个择校生学位,这样等于将竞争压力转移,从而抬高了择校线。
第二种情况是非户籍学生抬高了择校线。从实际情况看,分数“倒挂”特别厉害的,多数是相对偏离市中心的学校,共同的特点是择校成功的非户籍学生占大部分,协和高中30个择校名额中,除1人外,其余全部都是外地户籍学生。而非户籍学生获择校后,就拥有了广州学籍,可以在广州高考,因此备受欢迎。在择校学位上,广州籍考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地户籍学生的“挑战”。
真不知道是要替这些获得成功的择校生们庆幸还是表示同情。同是中国纳税人的子女,尽管他们真的很争气,考出了出类拔萃的好成绩,却终究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需要父母拿出辛苦积攒乃至东挪西借的钱,才能上到好学校。
但换个角度看,他们毕竟靠自己的努力考了高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拿钱敲开了理想学校的大门,拥有广州学籍,又能在广州参加高考,这是过去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权利。这也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过去的不平等表现得相当刚性,现在某些方面则有所松动,拿钱可以买来权利,真是值得庆祝。不过这种庆祝真的有点辛酸。
记得张广宁市长对择校费早就表示了态度,认为不公平,要取消。后来有关方面回应说,现在取消条件不成熟,何时条件成熟以及需要什么条件没有讲,有关学校则表示,择校费是全额归公,学校根本没有好处。
这些话说得人们满头雾水,既不知道取消择校费要什么条件,也搞不清楚是谁对择校费有兴趣,至死不肯废除。不过从有关报道中还是暴露了一些蛛丝马迹,为什么有关学校公费生学位不多,被刻意压缩,如前面所列举的中学,公费生名额比之一般学校少了那么多,而这些多出来的学位显然给了择校生,顺理成章的是,择校生多了则财源广进,只不过这些钱有些特别:中间浸透了多少家庭的汗水和血泪。
今年的中考广州有关学校的择校费总额将会收获多少,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奇怪的是没有任何人承认自己是受益者。不过这已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事,而查察真相也不困难,只要广州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机关把这笔钱最终的分配使用去向搞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