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情境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和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使了教师角色的转化。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引入一些有针对的教学情境,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习更为有效,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学情境 创设 有效情境
数学有效情境是指含有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我们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源自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创设充满童趣而又有数学意义的情境最重要
例如:计算的练习课怎样才能避免单纯地计算,避免学生感觉枯燥?为此,在北师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单元后,我们尝试设计一节练习课,用3、19、35、51、67、83、99……这一列数作为练习的素材,以求打破常态一道题一道题进行计算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研究这些数之间的关系,既巩固算法,又能体会到计算在研究问题的必要性。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情境,就是直接出示几个数,鼓励学生从这些数中通过计算找朋友、发现关系,接着是研究估算。然而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七八岁的学生,一节课试讲下来,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开始学生还兴趣盎然,学着学着,就没劲头了,气氛就沉闷下来。教学之后的总体感觉是“数学味儿有余,但趣味性不足”。低年级的学生,枯燥的“研究”行不通,纯粹的讲解也不行,要加情境,加上什么样的情境呢?购物情境?这节课的很多意图就是不好实现,而且感觉牵强。怎么样在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把这些数字变得“活”起来?数列数列,我们为什么不在学生们心中建立一支数的部队呢?这不也是一种情境吗?利用生活中部队和数部队的相似性帮助学生来认识数,“数部队”情境的创设就帮助了教师把原本的单纯的计算变得更加有趣,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故事情境来学习数学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每当老师说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都异常兴奋。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北师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三、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把抽象的知识通過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其中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思维。例如北师版一年级上册“8加几”一课时,当学生探究“8+6”的算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来获取答案。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方法,有一个一个数的,有“8和2”凑十的,有“6和4”凑十的……在操作中,学生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并通过操作、比较,自己获得了“看大数,分小数”的方法,学生思维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且能在原有认知结构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爱数学,更愿意学数学,更懂得学数学,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创设有针对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情境,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梅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福建教学研究,2013(3).
[2]刘咏梅,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文娟(1986.08-),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本科,小学二级,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