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开发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红色教育资源面资金短缺的问题
黎平县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国家老少边穷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红色教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据了解黎平县10多年来,获得上级有关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到一亿元,民间资金投入几乎为零。很多红色遗址、遗迹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黎平除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得到一定资金投入保护开发利用外,其它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资金非常少,这与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大县极不相称。
2、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意识不够
表现在有些部门和领导对红色教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开发红色教育资源投入较大,而眼前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对其所能够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将红色教育资源上升为红色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还没有将其上升到能够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甚至觉得加大对红色教育资源的保护开发会加重当地财政负担。另外黎平红色教育资源除县城的集中得到开发保护外,其余绝大部分分布在不同的乡镇,零零星星,不集中,既不便于总体保护与开发,也不利于整体利用。如“五大战斗”革命遗址,由于分布在龙额、高屯、德化等不同乡镇,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也未被开发和利用。调查发现,有的地方违背文物不可再生规律,不尊重历史遗存,将其乱拆乱建或改作他用。这就使相当一部分红色教育资源的社会教育价值与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发挥或者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革命遗址,频临消失,有的已经仅剩遗迹。
3、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大同小异、缺少特色。
黎平红色教育资源在本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省外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不高。从已开发利用的红色教育资源来看,模式简单重复,大多停留在遗址参观、图片展示和橱窗式实物陈列,很难对观众心灵产生较强震撼。在内容上,红色教育资源的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特点提炼不够,没有内涵就没有生动性和吸引力;没有特点,就失去了自我,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又何来自己的品牌效应?
4、红色教育资源社会影响不够广泛,功能发挥不足。
红色教育资源消费主体单一,一方面是新生入学伊始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干部教育培训、组织生活等工作中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活动,从时间上来看,多集中于清明、“七一”、“八一”、“国庆”等时节,不少干部年年去,反复去,每次都是老样子,精神上有疲态。当地一些群众对政府组织的红色活动参与度不高,对当地红色资源的知晓度、利用率偏低,这些景点大部分等到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过后,游客数量都难以持续。
5、挂牌多联系少,缺乏系统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
一处较为知名的红色教育景点,往往挂着二十多块牌子,邻省部队、省内外高校,省内外相关单位,县各级组织、宣传、党史、文化、教育、国防等部门均要挂牌。个别部门挂完牌后一挂了之,业务上不联系指导,培训中不实践应用。县内各处的红色资源相互割裂、彼此联系不紧密,形不成品牌效应,相关部门没有针对不同群体整合设计专门针对红色教育资源。
6、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的力度、深度不够。
我们调查的黎平县28处红色教育资源中,除县城红色教育资源处于开发与利用阶段外,各乡镇的红色教育资源多数还是处女地;各乡镇只注重对红色教育资源的保护,缺乏整理和开发其教育价值的意识。从现状看,黎平会议纪念馆,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展陈方式较为单一、表现手段落后,这势必会使受教育者感到枯燥乏味,使其所蕴含的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和教育价值大打折扣。表面上看,这里的红色教育资源在全国没有突出的地位,其实黎平的红色教育资源大多具有独特内涵,大有挖掘、提炼与升华的空间。
7、黎平中小学对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利用的效度不够。
第一,有些学校只偏重于参观纪念馆、会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遗址、文物,不注重对这些红色教育资源的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进行挖掘、提炼,“学生看到的也只能是物态的表现形式,却难以体悟到其正真的教育价值所在,难以收到德育的时效。”[1]如有的学生参观了纪念馆后,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日行千里,脚穿的是草鞋,吃的是背在身上的蓝色布搭子里的既冷又硬的炒面;但学生认为,红军在战争年代培育成的艰苦奋斗精神虽然可敬可学,但如今我们已不再需要过那种艰难困苦的生活了,我们要奔小康,甚至得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的错误结论。他们没有认识到,黎平这些红色教育资源不但包含了红军战斗生活遗址、文物等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与红军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成的艰苦奋斗等革命传统。带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第二,一些学校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利用,仅局限于参观教育基地层面上,没有真正将其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日常活动之中。长期以来,由于黎平中小学对黎平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使得这些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即使利用好了,也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层面上,尚未对其内在的精神内涵进行科学的提炼与升华,这势必会弱化这些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制约了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康平、李正兴:《论大学德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3期。
(作者单位:黎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