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就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化”是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盏明灯,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指引了方向。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就是数学化。所谓新课改中的“数学化”即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这也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要有“数学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新课程下“数学化”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基于此,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了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的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编排意图及教学目标,合理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情景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已习得的知识与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的概念和方法,进入未知的数学领域,一步步地体验数学的抽象和形式化。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2.1 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2.2 直观演示,丰富表象。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鮮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2.3 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4 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三、重视生活中的数学,加强学生数学认知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思维能力弱,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条件的创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并理解数学,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其实处处有数学,从而看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元、角、分和小数”时,我创设生活化情景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捐过款呀?昨天我还听到几个小朋友在讨论捐款给贫困山区的儿童的事呢!甲说:我捐了12.6元。乙说:我捐的比甲多8.3元。丙说:我捐的比甲少3.5元,大家知道乙和丙各捐了多少钱吗?乙比丙多捐多少钱?他们三人一共捐了多少钱呢?”引导学生通过加法计算乙所捐金额(12.6+8.3=20.9),通过减法去算丙所捐金额(12.6-3.5=9.1),然后在清楚三人分别捐了多少钱的基础上解决第二、三个问题。像这种发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是再适合小学生不过的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所有的零花钱具体地比一比,将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更快地理解问题含义,掌握解题技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并不简单,它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标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迎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爱上数学,从数学的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陈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