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漫谈之,博物丛谈


  一档叫“国家宝藏”的节目,近三个月在观众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九大博物馆联名坐镇,一个个国宝轮番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人大饱眼福的同时,这档节目也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了人们对民族和历史的自豪感。不过今天要和大家谈的并不是这些国宝,而是它们背后的博物馆。
  北京在2015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而闲暇之余逛博物馆,也已经悄然成为了一种风尚。年前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展出,一票难求,可见人们热情之高,而京城之内其它博物馆现状若何?又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一期京都漫谈,“丛谈博物”。

京博概览


  据北京市文物局统计,京城可考在开放中的博物馆共179家。这其中有身居大雅高阁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也有和善可亲的自然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可谓万象大观,百物群博。
  既然谈到百物群博,就当然不只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代表,更有五花八门生僻奇异的新鲜所在。比如陈列着2300多万年历史的蜜蜂化石的中国蜜蜂博物馆;陈列着清朝地契原件和北京大小公园门票的北京税务博物馆;馆藏2000多部古今中外电话机的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藏有130件实物、模型及沙盘34件、图片110幅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如此博藏,京城博物馆繁盛可见。
  虽然繁盛,但京城博物馆的浏览量仍然被大部分耳熟能详的“重点户”所占据。整个2017年,故宫接待人数逾1699万,名列全城第一;第二名自然是国博,接待观众806万。国博、故宫总接待人次超过2500万,但需知2017年北京179家博物馆总计参观人次亦不超过4000万,即国博+故宫>164家参观量总和。
  可见即使在“刷馆”(进馆参观)文化已经蔚然成风的京城,众多并不在人们视野之内,不被人熟知的博物馆,依然占不到太多流量。

博物大观


  在北京人的传统概念或者说大部分国人的概念中,只有名字中带有“博物馆”的地方,才能算作博物馆。但如果你打开北京文物局的官网,找到北京地区博物馆名录,你就能发现很多并不像博物馆的名字陈列其中。
  “宋庆龄故居”、“北京市东南城角角楼文物保管所”、“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历代帝王庙”……如果说一家博物馆并不能像故宫博物院一样给人以教科书般准确的博物馆观感,那么它们还能叫做博物馆吗?如果馆陈不是放在一个个玻璃盒子里,那么还能叫做博物馆吗?如果藏品不够精美,只是些老旧器物、自来水龙头,那还能叫博物馆吗?很显然,以上几个从北京文物局官宣名录中摘选出的名字,已经给了你答案。
  所謂博物馆,我们从百度百科中摘录出这样一段:“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所以旧自来水龙头代表了北京的饮水历史、宋先生故居本身就已经代表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峥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则代表了一段不屈与抗争的过往……它们都是博物馆。
  北京的博物馆文化,也因为这些看起来不太符合传统意义的博物馆而变得丰富多彩,且拥有了更深刻、更值得深究的文化内涵。

方孔博物


  京畿博物馆如此之多,那么参观博物馆是否应该收取门票呢?这算是老百姓对博物馆提出的终极问题。因为在更多人的意识里,博物馆不该收费。本来就是要大家免费参观的地方,收费了就理亏,进而导致人们不愿意去看。
  看博物馆应该是不花钱的——这是京城百姓心中一个虽不敢全盘肯定,却也八九不离十的小念头。当然,这个念头没什么问题,北京179家博物馆中,81家(数据误差±3)博物馆是全时段免费的,而这些博物馆,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普通大众的刷馆需求了。所以看博物馆不花钱虽然不甚准确,但也确实不能叫一句浑话。只要你有身份证,很多博物馆都可以凭证放人,任你参观。
  那么除去这些博物馆之外的98家博物馆就应该收费了吗?其实谈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它抬高一些,放在国际层面上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世界四大顶级博物馆,有一家博物馆是不收费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于大部分博物馆来说,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对馆陈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藏品历史越久、精致度越高、材质越易损耗,这种损伤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展馆会限制参观人数,在出于安保角度考虑之外,最主要的是需要考虑馆陈损伤。接踵而至的,博物馆每年要花费大量金钱去修复展品、整理馆陈、更替设备、合作办展,每个环节都需要花钱。所以博物馆适当收费是合理的,而京城百姓能走进81个免费博物馆,其实已经是一种小幸福了。
  可见方孔之间看博物,能让博物越看越精致,传承也更久。

百“博”齐宣


  不管博物馆收不收费,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那就是除了几个探花榜眼之外,参观量根本分不到别人头上。这个问题看似很小,但却切实和很多博物馆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旦浏览量下降,博物馆就很难找到其继续开设的意义,长此以往,博物馆会面临闭馆或暂停运营的命运。
  一档《国家宝藏》,让九家博物馆人声鼎沸,各方参观者接踵而至;一幅千里江山图,能让故宫的百年门槛被重新踏破。就像是任何市场商品一样,没有好的营销与推广,自然不会有高流量,高收益。博物馆和我们身边的饭馆、茶馆、影院并无不同,只有好的营销方式,好的推广方式,以及足够强、足够吸引人的展览,才能让更多参观者走进大门。
  对于此,北京市政府其实已经在做动作了。
  2017年,北京的博物馆,成为了“北京故事”这一系列主题展览的展示舞台:首都博物馆与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联合推出《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讲述燕赵儿女的故事;《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300余件文物从全国各地赶来,娓娓讲述中国考古20年历程……400余项展览和活动陆续登场,主题展共接待观众近3500万人次。
  这是一个系列展览,我们能够从中捕捉到的信息也很直接——“主题展、精品展、文化展”。能够将每个博物馆作为一个珠子,将这些珠子用一个系列主题穿成串,再将这串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观众面前,就是北京市政府的第一个行动。
  第二个行动,还是要从国博身上找到答案。众所周知,国博经常会和其它海内外博物馆进行联合展览,这些展览使京城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见到海内外各地的精美展品。而这样的展览,也为国博带来了庞大的参观人群。所以可见的,2017年北京各博物馆联合展出次数明显增多,文物、文化的交流碰撞,也使得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甚至愿意“二刷、三刷”某个博物馆。
  博物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局面,无疑正是京城馆er(爱逛博物馆的人)们的期许。

博物长路


  当看电影悄然成为人们最主要文娱活动的同时,殊不知逛博物馆也成为了一大文化趋势。不同的展馆、玲琅满目的展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这也意味着终于,博物馆从“文化人的消遣地”这一略带讽刺意味的印象中脱身而出,成功转型为“文化传承人”、“文化看门人”。
  这是花去了一代又一代博物人的努力的。京城能以179家博物馆位列全世界博物馆数量第二名的城市,也证明了一代又一代博物人的努力是正确且值得肯定的。《国家宝藏》中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都能引来一滴滴热泪,一阵阵掌声,是有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自豪感的,而这种自豪感,一样来源于京城博物人的坚守和努力。
  所谓博物,集百家大观、容民族兴衰、看古往今来、览真相一斑。京城博物馆能兴盛,除去为京城百姓们提供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场所,也是京城文化香火繁盛的一大象征。好了,文至末尾,依然谨祝博物人再攀高峰,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多多走进博物馆,为建设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