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从十堰市特色产业扶贫状况出发,研究了十堰市特色产业扶贫的具体模式,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创新优化现有扶贫模式,有效发挥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以保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扶贫成果。
  关键词:十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堰市肩负着83.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任务。据市政府规划,到2018年,我市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45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8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这些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高山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和边远库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区位条件较差,贫困问题及扶贫难度都更加复杂和艰巨,原有已经取得成功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能否继续发挥效果以及效果如何,值得思考。因此,对十堰市现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对新时期特色产业扶贫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十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分析
  2.1 十堰特色产业扶贫状况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中心区域,该区域集“老、少、山、边、穷”的特点于一体,科教文化水平较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条件恶劣。
  截至2016年底,十堰市以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四百万”工程为主,开发粮食、水果、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加工、旅游等的特色产业面积达到542万亩,累计带动贫困农户16748户、68322人脱贫规模较大。如竹山县依靠自身独特的特色产业资源,规划了“南部烤烟西部茶、东部肚倍北果杂、畜牧养殖建小区、城郊蔬菜标准化”的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了林特、茶叶、药材、养殖、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了10万农户的脱贫。房县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中药材、山羊、绿茶、蔬菜、大鲵、烟叶八大特色产业,全县已建成25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茶叶基地,48万亩核桃基地,5万亩烟叶基地,饲养山羊835万只,养殖大鲵40万尾,发展袋料食用菌2000万袋,新建蔬菜基地7200亩。
  2.2 十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分析
  2.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形式。截至2016年底,十堰市注册登记家庭农场累计达到457家;专业大户累计达到2684家;累计注册并在经管部門备案农民合作社达1650家,合作社社员总户数11.9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67.21万户的18.7%;全市创建国家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2家,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43家,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20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培育市级示范专业大户20家。
  2.2.2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竹山县借助“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县域内100余万亩烟叶、茶叶、药材、林特、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成功打造了多种产业支撑的“边远特色之乡”。目前,竹山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2.3万户,6.3万贫困人口获得增收,户均增收超过8000元,人均增收超过2800元。郧阳区湖北郧府薯业有限公司借助“企业+基地+农户”扶贫产业模式,配套3000余亩红薯新品种繁育推广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6万户。房县军店镇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中草药基地近5000亩,解决贫困村1000余人就近务工问题,人均增收近7000 元。
  2.2.3 “市场主体+基地+农户”模式
  “市场主体+基地+农户”模式是由两种模式基础上延伸而来,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郧阳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十堰渝川食品公司借助“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大规模推广种植豇豆、辣椒、萝卜等无公害蔬菜。该合作社现已吸纳3000多贫困人口,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余亩,辐射全区20个乡镇、300多个村,年产鲜菜5万余吨,农户累计增收1.5亿元以上。
  2.2.4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十堰市樱桃沟、王家学、卧龙岗等村借助独特的农村原生态、原产地、原民俗等区位优势,建立了“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大力发展城乡旅游、有机瓜果采摘、苗木花卉、农家乐等乡村游产业,推广了樱桃草莓节、油菜花节等品牌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如郧阳区樱桃沟村现已打造成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最美村镇;安阳镇青龙村流转土地、山林近万亩,发展观光旅游和苗木花卉产业。300余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进务工、经营农家乐等形式人均年增收2.2万元。
  2.2.5 “扶贫产业园区+扶贫”模式
  十堰市开发扶贫产业园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实现辐射效应。十堰市产业扶贫示范园规划面积10000亩,分为食品加工、医药加工、饮料加工和林特产品加工四大板块,该园区已入驻企业13家,总投资12亿元,可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全市400万亩扶贫产业基地发展,提供就业岗位7万个,年可实现农业加工产值200亿元,税收10亿元。2015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497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408万元,信贷资金18565万元,扶持产业项目310个,新建成茶叶、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65000亩,养殖大牲畜112000头(只),产业辐射带动148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农户增收1438元。
  3 十堰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化,十堰市特色产业扶贫攻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3.1 分散经营为主,缺乏规模效应
  十堰市在特色产业扶贫开发中,虽根据各贫困村村情创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等经营形式,但受地形地貌及历史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大部分土地依旧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仍以家庭分散经营模式为主,大规模经营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户、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各自为战问题较突出,整个产业扶贫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多元主体参与互动机制,造成一些地区农产品经销商借此趁机压价,扶贫参与主体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