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大创建,建设美丽常德


  近年来,常德林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山水林田湖优势资源,自加压力,奋勇作为,相继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美丽常德建设。2016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7年,获“国际湿地城市”提名,有力推进了常德林業的快速发展。
  一、高位推动 促进高效落实
  绿色发展,保护优先。常德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作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基础工程;作为兴林富民的民生工程。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地生根。
  成立高规格领导机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负责人,亲自领导指挥创建工作,各区县市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班子。
  编制高质量建设规划。围绕“森林调优、湿地提质、城乡添绿”思路,突出“山水桃花源、绿色新常德”主题,精心编制了《常德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和《常德市湿地保护用地整体规划(2016-2020)》,指导森林和湿地城市建设。
  出台高标准保护法规。制定了《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太阳山、河洑山、德山林业生态保护的规定(试行)》等保护法规,依法推进创建工作。
  邀请高水平专家指导。聘请国内专业团队全程跟踪服务指导,邀请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中南林业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领导和专家现场指导,补短板、强弱项、促达标。
  二、整体联动 形成整体效应
  在创建过程中,注重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整体联动,将林业放入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大棋盘”中统筹谋划。
  林业与“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相结合。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增绿、湿地提质、森林调优工程,2017年完成人工造林1.613万公顷,义务植树1165万株,建成绿色庭院示范户1328户,2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法国开发署项目等对外合作项目落地实施,产业升级与开放合作加快推进。
  林业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森林和湿地的城市创建中,发挥森林、湿地生态功能,培植河湖沿岸林带和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生态环境,将柳叶湖、穿紫河等变成了优美的风景区、风光带。
  林业与发展美丽经济相结合。通过建设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培育“灵犀茶油”“武陵红”“长笛龙吟”等知名生态品牌,开发书院洲、毛里湖等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新业态,2017年常德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18.3%,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人民生活的新追求。
  三、全民参与 实现全民共享
  将绿色种在大地上比较容易,但是植入广大市民心中却较为困难,只有大家都意识到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参与到创建中来,才能构建出真正的美丽家园。
  拓宽传播渠道,立体宣传“两大创建”。在强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常德林业微信公众号、“常德湿地”中英文双语网站,多途径、多形式宣传创建工作。开展丰富活动,造势助力“两大创建”。
  推行创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举办了首届常德林业发展论坛、林产品博览会,开展生态课堂、摄影大赛、征文比赛、森林骑行等活动,持续营造创建氛围。
  动员社会力量,全民参与“两大创建”。注重发挥环保志愿者协会、湿地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湿地日”“爱鸟周”“白鹭节”等活动,提升全社会珍爱绿色、保护湿地的意识,共同促进常德生态文明建设。
  四、全力保障 确保全力以赴
  创建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强化工作力量。从市直有关单位先后抽调近70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创建工作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指导、宣传报道、督查督办等工作,确保创建常抓常新。
  强化资金保障。一方面整合国土、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森创湿工程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2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54亿元,市、县两级财政107亿元,吸纳社会资本132亿元。
  强化调度督办。实行书记市长季调度、分管市长月调度、创建办周调度、迎检关键期日调度;市创建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建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创建办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大力开展督查督办,先后下发督查通报17期、督办函156份。
  通过创建活动,常德市林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广大市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美丽常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