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经济与外贸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目前已从金融体系传导到实体经济。由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各种带有防范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当前国内经济与外贸总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应对危机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同时,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一次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系统工程;经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4-0034-09
  
  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市场危机引发的,它以美国市场次级房地产抵押证券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崩溃为标志,致使不少金融机构受此影响严重亏损,甚至倒闭。同时,由于投资者大量撤逃美元,造成美元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市场流动性危机。伴随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过程出现的,是股市低迷,资本流动逆转,大宗商品市场大幅震荡,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加剧。随后,因美元流动性危机产生的扩散效应,美元资产危机又演变为全面的纸币信用危机。尽管一些发达经济体出台了“救市”方案,多国央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但很难阻止全球性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及时采取各种带有防范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宏观调控措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战略,使当前国内经济与外贸基本上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下滑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经济的现状
  
  从GDP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实体经济运行好于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为6.1%,增速虽低于上年同期修正后的10.6%,但略高于预期的6.0%(见表1)。这是在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甚至负增长的形势下取得的骄人业绩。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也提示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迹象。国家统计局2009年4月9日公布了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周期影响,企业家信心指数曾大幅下滑,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123.8降至第四季度的94.6。而现在101.1的指数是经历了3个季度的续降后首次出现的回升。同时公布的还有第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虽比上季度回落1.4点,但与2008年该指数从三季度的128.6急降至四季度的107.0的21.6点的跌幅相比已明显收窄。这说明我国政府旨在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与此同时,部分国内需求(如房地产、汽车需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抑制后也开始阶段性释放。
  从PMI来看,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回暖的迹象。有GDP风向标之称的制造业PMI在经过上年数月回落后有所反弹,2009年3月达到52.4%,并且跨越了标志着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线的50%关口(通常PMI>50%提示经济总体扩张,<50%提示经济衰退)。同2月份相比,除产品库存指数下降1.0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各项指数均保持上升,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升势显著,升幅大多超过4个百分点。这表明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制造业经济出现了总体扩张的趋势,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一揽子政策已对经济系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力。
  从PPI和CPI角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相对萎缩是PPI、CPI走低的主要原因。3月份PPI跌幅较上月有所扩大,这是自2008年12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的负增长,它显示企业潜在的产能过剩情况仍然存在;CPI则下降1.2%,较上月跌幅缩小0.4个百分点。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际市场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也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走低的原因。
  2009年3月固定资产投资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2%。此外,随着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提出和刺激效应的显现,消费市场开始活跃。第一季度,汽车、家电、农机等产品销售升温,成品油消费及一部分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也出现了回暖迹象。港口方面的统计数据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新动向:3月份,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100万吨,创下月度新高。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首先集中表现为在内需的拉动下GDP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分别比2008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提高了4.2%和6.4%。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这表明一些行业和企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其次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攀升,它表明中国经济在一些领域开始企稳回升。第三是市场信心提振,经济活跃程度提高。股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扩大。总之虽然还不能得出已经复苏的结论,但可以说经济下滑的势头稳住了。随着政府干预的力度加大,随着有利因素的积累,经济有望出现更明显的回升。
  
  二、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虽然从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2月,受金融危机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的直接影响,我国外贸增速逐月放缓,但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份我国进口额为717.3亿美元,同比降25.1%,环比增加19.45%;同时出口额为902.9亿美元,同比降17.1%,环比增加39.12%。在此前出口数据已持续下降5个月的背景下,这次出口的反弹无疑给企业和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此外,3月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比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比来看,服装出口额为74.3亿美元,增长9.9%;家具22.3亿美元,增长1.3%;鞋类20.8亿美元,增长7.7%;箱包9.8亿美元,增长11.7%。而且这部分产品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增长。而3月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37.6亿美元,同比下降18.8%,环比增长25.6%;钢材出口167万吨,同比下降59.5%,环比增长2.2%;粮食出口28万吨,同比下降49.8%,环比下降7.8%;肥料出口42万吨,同比下降72%,环比下降59.5%。
  另外,政府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开始在扩大内需上发挥作用,3月份我国的进口值有所反弹,进口价格有所回升。2008年10-12月,我国进口值环比分别减少8.7%、19.5%和16.2%。2009年1月和2月进口值环比减少幅度则分别缩小为3.7%和5.4%,而进入3月份却增长14.1%,进口价格环比也出现2.7%的上涨。这对稳定生产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具有促进作用。但部分初级产品进口同比继续下滑,如3月份进口原油1 634万吨,同比下降5.5%,这说明部分企业还处在去库存化的调整中。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因外需下降造成的出口增速减缓。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全球经济的依赖较大,对美国的依存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