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千里挺进大别山
  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嚴重,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含泪枪毙赵连长
  1947年10月13日,刘邓大军司令部到达黄冈总路咀镇,只见镇上的老乡早已跑光了,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关门,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一片冷清肃杀。此刻,刘邓首长忽然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大摇大摆地从一家店铺走出来。邓小平见状脸色突变,立即派人去调查。直接调查此事的总部保卫科科长张立轩随后向邓小平报告,违纪者是野战军总部警卫团三连副连长赵桂良,是名在抗战中屡立战功、浑身伤疤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那天,赵桂良来到一个名叫总路咀的镇上买东西,见店里没人收钱,就顺手拿了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了一刀白纸和几支毛笔回连队了,但赵桂良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给他自己的。他拿花布是为了给连里最小的战士牛原平做棉衣,牛原平身材瘦小,禁不住冻;拿的纸和笔是要给连里出板报;拿粉条是要给喜欢吃炖粉条的一位首长改善一下生活……邓小平听后长叹一声:“可惜啊,我们有过规定,抢劫民财者,枪毙!问题既然已经发生了,只好从我们身边开刀了,张立轩同志立即通知部队,下午召开公判大会,另外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也下山参加。”刘伯承也知道,这是一个战功卓越、很有人情味的副连长,懂得关心战士,打摆子还替战士站岗,打起仗来特别勇敢。刘伯承以痛苦得有些颤抖的语调嘱咐保卫科科长:“你对他讲,对他的处决,我和邓政委都很沉痛。我刘伯承希望他能理解,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如果我们的纪律搞不好,老百姓为什么不可以跟别人走呢?”
  这天下午,审判大会在总路咀镇樊家榨塆前的平场上举行。会场的一侧坐着部队,整齐肃穆。会场的另一侧坐着群众,寂静无声。野战军组织部部长陈鹤桥宣布公审大会开始后,参谋长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处决的命令,他沉痛的语气更增添了大会的沉重气氛。跑到山里躲避大军数日,听到公审大会消息后下山刚赶来的店铺老板跑到会场台前,拍着台板大哭:“早知道大军的纪律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往山上跑,如果家里有人也不会发生这事啊!请首长刀下留情,刀下留人啊!”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手被颤巍巍跑上台的一位老妈妈拉住:“首长啊!我也闹过红,当过交通员,我知道红军的纪律。可……可拿了几把子粉条和几丈花布也算不了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枪毙他呀!……我,我求你了首长!求你了……”老妈妈扑通一声跪在台上,张际春连忙扶起老妈妈,掏出手巾替老人擦泪。
  面对群众赤诚而悲痛的情绪,面对眼前慈母般的红军妈妈的一再哀求,张际春再也无法自制,再一次去请示刘伯承和邓小平。邓小平说:“那位老妈妈的话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我这样想,我们终究不能‘叶公好龙’啊!事情虽小,但军纪如山啊!一个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军的纪律更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够一碰就碎!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他握住刘伯承的手,再次征求这个老搭档的意见,却发现刘伯承的手冷得像冰……刘伯承点点头,泪水潸然落下。
  公判场上的枪声响了!邓小平使劲地控制住自己的泪水说:“如果赵桂良同志的死能够激发唤起10万大军的斗志,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那么他会安息的。还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烈士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赵桂良同志犯了错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生他养他盼望他的老妈妈……”警卫三连的官兵们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口厚棺材,安葬了他们的副连长。总路咀镇里上了年纪的居民至今还记得70年前的那次公判大会,记得那鲜血染红了的刘邓大军铁的纪律!
  西瓜白送无人吃
  1947年10月15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途经河南省淮阳县时,留下了一个在当地乃至全国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西瓜兄弟”的故事。
  在淮阳县李楼村,有姓李的兄弟两人,每人每年都种有亩把地的好西瓜。因为方圆一二十里地内,只有这兄弟俩种西瓜,因此大家便叫他们“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小路边上。这年虽然雨水多,可是他们的瓜地位置高,西瓜还是长得又大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