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群组与家庭创伤修复


  内容提要:创伤修复在学术上已日趋成熟,然而其重点是针对“个体创伤”,“家庭创伤”修复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家庭是一种关系的构成,因此,“家庭创伤”相对于“个体创伤”来说,不仅包括了家庭中某个成员的创伤性经历,它的重点是指向在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的某种创伤经历所引发的创伤性交互作用并由此产生的伤害扩散的状态。
  因此,要修复“家庭创伤”,不是针对某个家庭成员,而是针对家庭关系。
  本文将通过案例的简述,从实务出发,力图表明,要进行笔者概念中的“家庭创伤”修复,其必要条件是消除“家庭创伤”的“隐蔽性”与“弥漫性”所带来的修复障碍,其手段是在社区进行广泛的专业性“生态群组”。
  关键词:家庭创伤;生态群组;社区发现
  一、导言
  社会的许多恶性事件,往往发端于家庭。究其原因,其中很大部分是在当事人的家庭中,存在着“家庭创伤”。
  什么是“家庭创伤”呢?
  笔者认为,“家庭创伤”与“个体创伤”的区别在于创伤的主体不同。因为家庭是一种关系的构成,因此“家庭创伤”是关系的创伤,是人际创伤的核心部分,是某个家庭成员的创伤经历,通过家庭的交互作用,在家庭内所产生的伤害扩散,它会涉及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并会形成一种固化的彼此伤害模式,笔者称“家庭创伤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社区是家庭状况的前沿观察站。当家庭的“自我发现”功能渐渐丧失时,社区帮助家庭发现“创伤存在”就尤为重要了。
  华人文化中的“家丑不外扬”现象,使得许多的家庭病症被掩饰起来,包括了“家庭创伤”。隐藏的伤害,会导致某个家庭成员怒不可遏,更可能会导致命案。
  二、个案举隅
  在诸多个案中,笔者选择有“家庭创伤”特征又处在恶性事件边缘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复仇命案的幸免
  某次紧急谘商接待一位充满怒气又丧气的男士W。问及缘由,是发现了妻子有外遇。他原计划要去杀那个男人,驱车的途中,被一辆摩托车撞了,在处理事故的间隙,略有冷静,想找机构问个明白。
  部分对话记录如下:
  W:我不能忍受,我赚钱,她花钱,还不知足。
  F(辅导员):事发没有蛛丝马迹吗?
  W:我被骗了,那个男人我认识。
  我猜有点不对劲,我打开了电脑,那个男人送的,我看了照片,不堪入目。
  我要杀了他才解恨。
  ……
  问及W找到本机构谘商的原因,是朋友介绍的,而这位朋友,是我们机构的会员。
  在后续的一系列辅导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如下:
  在家中,W发现了电脑照片后,当着5岁女儿的面,殴打了妻子X,并安排弟弟把女儿强行带走。在扬言要杀人,驱车离家的间隙,妻子X惊恐地与在外地的父母通话,在建议之下,躲离了家,准备离婚。
  这是典型的“三角互联”的创伤模式,W知情后的创伤效应作用于妻子X,X受了暴力创伤,暴力场景以及抢夺孩子的过程,女儿也经历了创伤。那么,此案的创伤源在哪里呢?
  辅导员在深度治疗中,终于找到了“家庭创伤源”(即家庭创伤的首因成员的创伤经历)。X的童年有性侵害经历,压抑长久不敢出口。婚后的表现特征是:消极,易怒,失眠,易疲劳,抑郁(有自杀倾向),健忘,这些症状符合创伤后反应特征及创伤应激障碍特征,根据DSM-Ⅳ,可诊断为解离性遗忘和解离性神游。据X陈述,事发过程她有恍惚、无望感,甚至感觉角色不明。
  W陈述,婚后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妻子无端猜疑(符合“过度警觉”特征),关照的事常常忘记;对妻子症状自行处理,妻子越走越远。
  此案深入辅助,得到如下结果:妻子X回到丈夫身边,悔过致歉,W也认错赔礼,两人决心重建婚姻。目前此案正处深度治疗过程中。
  (二)辍学女孩的新生
  “110”接到报案。女孩L割腕,现场一片混乱,社区的居民委员会的负责人也到现场,女孩要救治,家人要安抚,现场还有冲突在继续……
  上述一幕是笔者机构介入社区后了解到的。该家庭是社区的一大隐患,上述状况常发生。因本机构常驻社区,社区联络了本机构。
  据了解,割腕的女孩L初中二年级,母亲前不久因车祸去世,已辍学在家。父亲在婚前被诊断为重度人格障碍,是对现状不满导致的偏执。母亲是外来务工者,家庭模式是三代同堂。主理家事的是爷爷。
  据爷爷说,女孩越来越不听管教,经常闹事,为了要买电脑大吵,还故意浪费水,洗澡要洗几个小时等等。
  笔者决定让女孩脱敏(暂时离开居住环境),经家人同意,L入住本机构进行陪伴辅助。
  辅助过程中,L前期表现特征是:
  1.谈话中下意识抓自己皮肤;
  2.哭闹,要求辅导员表态:坚决不与XX来往(XX与辅导员毫不相识);
  3.洗澡时间过长(1小时以上);
  4.披发遮脸,不正眼看人。
  机构与其它专业心理咨询师会诊,诊断L为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有妄想及语言紊乱症状,原因需进一步查明。根据DSM-Ⅳ反推,疑创伤经历。
  进一步了解家庭内部关系,得到信息是:爷爷暴力,父亲失业,父子常互殴。L与爷爷奶奶同寝,父亲也会殴打女儿。L受了爷爷的保护,父亲要见女儿时,会被爷爷驱赶。
  对L诊断一般会认为是母亲去世的创伤所致。然而,经深度辅导发现,L有性侵害的创伤经历,伤害人是自己的亲人。这是典型的多重创伤。其家庭有明显的“家庭创伤模式”特征:彼此伤害。
  经过深度辅助,L目前正在另一处中学就读,恢复常态,露出了微笑。
  三、从案例看“家庭创伤”特征所带来的障碍
  从以上案例说明,“家庭创伤”存在于较为固化的模式中,笔者称为“家庭创伤模式”,它会不断强化彼此的伤害,导致某个家庭成员走向极端。要避免恶性的极端行为,就必须进行“家庭创伤”的早期干预,并要进行深度的连续性修复。然而,从以上案例看,要让“家庭创伤”得到早期干预与深度连续性修复,必须先消除“家庭创伤”特征所带来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