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湾“大选”的关键议题是什么:台湾议题投票

  最近,前“监察院长”钱复接受风凰卫视访问时质疑马英九想当全民“总统”,结果反而导致泛蓝选民气他,泛绿选民却也不领情,马英九因此连任选情告急。钱复以台北市的蓝绿选票比分别占55%及45%为例,他说只要让泛蓝选民都愿意站出来投票,自然马英九就会当选。钱复这一说法的逻辑是建立在以两岸政策为蓝绿区隔的主流观点之上,许多对选举议题的认识,以及可能左右大选结果“中间选民”的解读也是以此逻辑推断,如果对照目前所出现的“非典型”选举现象,似乎有些捍格。
  台湾蓝绿政党差异过去主要以统独意识形态光谱来区隔。同样在蓝绿阵营之中,除了可以根据统独立场来区隔政党差异,也可以约略分出深蓝、浅蓝、中间、浅绿及深绿等不同倾向的选民。
  任何民选首长当选之后,至少在公开政策上,当然不可能太偏向己方支持者,因此意识形态较强的深蓝、深绿选民,平常一定怨气一堆,但到选举时一旦选战对决形势紧绷,恐惧敌方阵营候选人当选的心理发酵,这些选民再怎么不满己方候选人,绝大多数都会含怨或含泪投下支持一票。因此一对一选举议题上的设定,不可能只以蓝绿基本盘为主要争取对象,一定要抢进中间选民。
  陈水扁两次胜选的选举操作,应该属于上述命题的例外。2000年台湾地区大选蓝营分裂,只要设法维持蓝营恐怖平衡,陈水扁即可以胜选,因此中间选民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2004年陈水扁在尝试争取过中间选民未果之后,改以统独议题激化蓝绿极度对立,投票前夕枪击事件爆发把统独对决效果扩大到极致,中间选民也不具关键影响。
  长期观察台湾选举的人大概都知道,在过去几次全台性的选举,泛蓝的总得票比例始终比泛绿略高些。过去有不少人对此提出各种解释,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近年所提出“流动的中间选民”理论,大概是最新的一种诠释观点。许信良认为,自1996起开始的台湾地区“大选”,除了2004年因枪击事件造成反常现象之外,基本上都是蓝大于绿,主要关键在于“大选”关系到前途,大约有10%平常不投票的中间选民,只有这时候才会站出来投票,他们之所以大多数会投蓝,是因为蓝营的两岸政策相对较为稳健。照许信良的逻辑推论,这多出10%大约150万的“中间选民”是2012台湾地区“大选”的主战场,影响这次“大选”的关键议题仍是两岸或统独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出现不少有趣的现象,都显示2012台湾地区“大选”相当“非典型”,似乎不太能以传统蓝绿政党版图及议题设定来解读政党动员效果。
  首先,在历次“大选”投票前半年,候选人民调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国民党已经提出“升级版”的两岸论述,而民进党还在“不知所云”虚应以对时,两位候选人民调竟还如此相近,这似乎显示两岸议题已逐渐减少成为2012年决战议题的动能。
  其次,蓝绿阵营两位候选人都是“好命子”、法律人、博士学者出身,决策风格及形象也可能因此颇为类似,虽然截至目前为止,蔡英文的过去被放大检验的机会较少,不过一般多难以分辨两人风格差异,形象议题似乎也不太有区隔效果。如果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两位候选人相似的“非典型”之处其实不少。
  假使以上“非典型”选战的现象持续,传统蓝绿版图分野以及关键性的两岸议题,到底还有多大决定性影响恐怕颇有疑问。进一步再往下推断,这种“非典型”的“大选”关键选战议题可能会是什么?主流对“中间选民”的界定方式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值得关心台湾“大选”的朋友们仔细深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