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片感悟

文字图片感悟篇一:在文字与图像的互相转换中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在文字与图像的互相转换中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摘要 过多的精美图像又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美,缺乏对文字中精妙之处的感受,对课标提出的“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这一要求产生了不利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关键词 图像 文字 平衡

有幸参加了一个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赛课的题目分别是《九寨沟》《黄山奇松》,都是写景的文章。两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都使用了课件。为了营造气氛,创设情境,课件中都展示了大量风景图片。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用大量的时间欣赏图像,那又怎样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呢?

一、“图像热”的原因及对阅读教学的冲击

图像凭借强大的视听冲击,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追求快感、即时体验的心理,再加上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关心物质层面的东西,更加讲求实际,不再为形式上的价值和意义而劳神,因此“读图时代”悄然而至,电视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是在电视机屏幕前长大的。我们的老师本身也受到了这种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课件中使用了大量图像。

由于图像不需要进行逻辑判断,只需要审美判断,这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地会使学生淡化文字阅读,不再深切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而是停留在一种对表层图像的追求上,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过程中,文字的深刻内涵也会而变得浅薄。

文字图片感悟篇二:读图时代下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检视

浅析读图时代下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检视

——以第57届荷赛和第4届侯登科纪实摄影比赛部分获奖作品为例

付春晖 130579 新闻与传播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进,海量的信息和数据以爆炸式地、裂变式地扩散到人们的日常媒介接触中来。选择什么与如何选择已然成为深处信息海洋之中却无所适从的我们面临的一大选择难题。然而,图像信息凭借其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日益成为人们获知、解知的重要方式,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但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文字在阐释与解读意义的过程中作用的丧失。本文就以第57届荷赛和第4届侯登科纪实摄影比赛部分获奖作品为例,旨在分析读图时代下文字与图像的和谐竞存关系,以期对人们日后媒介接触过程中信息的选择甄别行为有所裨益。

关键词:读图时代 和谐竞存 图像转向 浅平化消费

在全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为了更为便捷迅速地传播,纷纷以图像的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有图有真相”这看似戏谑的网络用语俨然已经使“读图释义”的表达形式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文字语言符号作为传统的解读意义的符号工具似乎丧失了其主导的地位与作用,但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是图像拜物教时代的到来,也不意味着对文字释义形式的摒弃。在13年8月评出的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与今年2月份评出的第五十七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有力地说明了在读图时代的传播生态下,文字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图像与文字的和谐竞存、共同发力才能正真促进文化的良性传播与人们内心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解读与思考。

一、 读图时代的核心内涵

读图时代即是图片的信息传播效应在传播环境不断优化、媒介技术不断创新以及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实现最优最大化,大众传播进入图片与文字共同发展的一个文化时期。①由此定义可以看出,读图时代的核心内涵不是图片与文字的相互厮杀而在于图片与文字的携手并存。具体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读图时代不是图像主导思想的时代,读图并不等于单纯的看图。第二,读图时代是图文共生的时代,读图也就是读文,二者互为依托。在57届荷赛获奖作品中当代热点类一等奖单幅作品《信号》与一等奖组照作品《家暴》、观察肖像类一等奖单幅《告别曼德拉》和三等奖单幅《传统的柏柏尔人的新娘》等都是图像与文字恰当配合而塑造经典的佳作,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作品《新国人》和《大学城》虽称不上上乘的作品但也凭其出彩的文字附述使作品本身增色不少。

(一) 读图时代——图像转像的时代

就像W.(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文字图片感悟)J.T.米歇尔所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转向的后现代化时代,它不是回归到天真 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反倒是对图像

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

②喻之间的复杂的互动。这意味着对读图时代的文化现象的解读是看图与阅读(编码、解码、

释码)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所以将读图时代看作是图片单独起作用而孤立文字的二元对立视角是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如何让文字加图像两种表意形式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的正面传播效果上,这才应该是读图时代的核心要义。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社会化功能,即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 规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图片固然能起到简化繁琐的作用,但

更为深入的价值习俗理解等方面仍需文字的辅助与阐释。以荷赛获奖作品《传统的柏柏尔人 的新娘》为例,单从作品表面来看,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蒙着盖头的新娘坐在凳子上面,别的

(第57届荷赛观察肖像类三等奖单幅《传统的柏柏尔人的新娘》)

任何信息我们都无从知晓,但从做着简单的文字描述上看“传统的柏柏尔人的新娘:2013年8月13日,摩洛哥,婚礼上Lubna的画像,在柏柏尔人的婚礼传统中,没有人能在新郎之前看到新娘的面孔。”我们便一目了然了,明白了一个民族的婚礼习俗与传统以及它的重要意义。

(二) 读图时代——内涵转向的时代

对一副图像的理解需要从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上来阐释,外延可以被解释为一幅图片的字面上的意义,而内涵可以理解为随着对图像理解的加深,而产生的感情、认知和思想。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读图时代并不是简单的看图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看到图像表面上传达给我们的指涉性意义,即图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而且应该深入领悟抽离于图像表层之外由构图、光线、色线、线条、以及图像背后的社会背景、风俗传统、各种价值取向以及人文关怀等综合因素共同凝聚在一起的内涵性意义,即我们通过图像懂得了什么。

要了解其图像的内涵,当然要借助于文字的理性释义功能。从荷赛本届观察肖像类一等奖获奖作品《曼德拉告别》中,图像中该女子在瞻仰过比勒陀利亚联合大厦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灵柩后,其沮丧的神情被生动的定格了,手中亲吻十字架的动作像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为重要人物的离去,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其前领导人曼德拉对南非这个国家人们的重要意义,对整个黑人民族的意义。他的离去意味着一座精神支柱的离去。

(第57届荷赛观察肖像类单幅一等奖作品《告别曼德拉》)

二、 读图时代下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检视

(一) 文字与图像在在互相依附中各施所长,实现“完美的对接”

索绪尔在阐述其语言符号的本质时讲到一个原理:能指的线性特征。语言符号拥有一个时间的长度,这个时间的长度在单一的向度上展开。视觉符号可以从好几个向度并现出一

③个纷繁复杂之物,而听觉符号则只能在以线条形象表示的空间里呈现纷繁复杂之物。我们

不难看出,图像信息在再现真实的时候可以不受线性时间思维的限制,哪些信息先进入眼球完全取决去观赏者自己的选择,观赏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储备对图像中的哪怕是最小单位的像素点进行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图像本身所具有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文字线性思维导致的片断性支离。但换个角度来讲,文字符号正是因为其所指的线性特征,才具有了使图像抽离于表层信息之外的纵深感与联想感。文字正是凭借其表意的抽象性与表达的清晰性使图像信息的诠释更具丰满性。 荷赛作品一般是讲述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战争、灾难及灾后重建、犯罪等方面的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作为世界级的摄影比赛,必然会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况,仅靠单一照片去反映整个民族的背后故事显然是片面而又不准确也不现实的。所以,按照新闻摄影的规则,就会允许摄影师使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阐述新闻内容。图像加解说的方式成为还原事实的最佳表现方式。因为局限于视觉表现世界真实的不完整性,摄影师往往会采用视觉表达的艺术美感将观赏者吸引到文字的阐述上去,从而让我们了解图像背后深层的东西,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以本届荷赛年度照片,当代热点类一等奖单幅作品《信号》为例,乍一看,读者一定会想,这不就是海边夜晚的一群人在举着手机拍月亮吗?充其

量也就是清晰的剪影轮廓为构图增添了一些艺术气息,这难道也能得奖?读者心中的疑问一定很多,但看到《信号》的作者,来自VII图片社的美国摄影师John Stanmeyer给这幅照片配的文字说明时,你就明白一切了:非洲移民夜晚聚集在吉布提海岸,举起手机接收来自索马里的手机信号来联系海外的亲人。吉布提是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移民的中转站,移民们想到欧洲和中东寻求更好的生活。文字短而精第描述了图片中所传达出的含义。这幅图片堪称文字与图像完美结合的典例,在这个战争灾难频发的时期,苦难与绝望时刻困扰着非洲贫穷地区的人民,他们渴望在动乱中寻求一丝安稳,这张照片中,海边人们看似形式感十足地举起手机搜索廉价信号的动作其实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真实反映,他们渴望得到关注,渴望与家人取得联系。这张照片一改往日对媒体对非洲、灾难等话题过于悲观的视角,转而从全球化、科技化的角度另辟蹊径,极其巧妙地转移了人们对过多渲染贫穷与落后主题的反感。含蓄地表达了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移民问题。从图像到文字,再从文字到图像,从视觉直观到阅读理解,二者各施所长,互相依附。

(第57届荷赛当代热点类一等奖单幅《信号》)

(二) 图像与文字在分述文本中共同叙事,构建“完整的故事” 文字和影像作为符号有着共同的叙事功能和目的,即通过符号的表层能指而达至多重④所指构建的“意境”完成意义的传达,表达某种审美理念和意识形态。文字作为按时间顺

序组织起来的表意符号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图像既可任意地选择观赏的点与片段,

亦可像文

字一样借助叙事手段将镜头前的事物按照叙事逻辑构建成一个具备线性发展特点的故事。

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携手配合共同表达对真实的理解与感悟。

以本届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作品《家暴》为例,这共11幅图片向我们讲述了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关一个家庭由最初的幸福后因家庭暴力而走向分离的故事。作者给每幅图片都配上了简短的文字说明。图2的文字说明是:Maggie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与孩子父亲分手几个月后与Shane展开了恋情。图3:Shane最开始很照顾他们母子。图4:他还将Maggie的名字纹在身上。图5::他们曾经很相爱。图6但随后经济危机和感情危机让Shane变得暴躁。图7和8:Shane开始对Maggie进行了家暴。图9:随后警察介入。图10:Shane被逮捕后Maggie坐在家门口。图11:Maggie带着两个孩子。仅从单独抽离出来的文字补充来看,简短的文字其实就是一个有起因、发展、高潮、冲突、结果的微型故事,而从被拆分的11幅图像也不难勾画出一个因家庭暴力而走向灭亡的悲剧故事。从图1到图5,是一个父亲对妻子,孩子关爱,而且平凡的生活里体现出一种温暖,生活虽然简单,但幸福就好是前五福图片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第六幅图片是一个转折,家庭的支柱引文经济危机为性情大变。图7和8是高潮的延续,即组照的主题:家暴。图10坐在门口的女主人公显出了无奈与失望。最后一幅图中透过车窗的阳

⑤光仿佛预示着女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一丝憧憬与希望。在这幅组照中,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叠加地穿插配合,成功地完成了从思维直观到视觉直观的转变。

(三)图像加文字的抽象性互动,避免对图像的“浅平化消费”

摄影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复制出来的真实虽然帮助我们实现了对真相的探索与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我们对世间万物“眼见为实”的固化思维。大脑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自主地整理了所有的视觉信息,并保存了那些成为我们长时记忆中一部分的内容,当你看到新的形象时,你会将它与库存画面作比较,并由此产生新的联想。在大众化传播时代,各种信息与图像鱼龙混杂,对消费型文化的过分推崇使人们养成了对图像的“浅平化消费”,只有具备视觉冲击性的的图像才会进入读者的眼球,

但这种“进入”也只是跳跃性地摄取,而丧失了对图像内涵的思考与反思。久而久之,读者

大脑中的库存信息充斥了流于表层意义的图像,

而一些具备反思性的图像也只能以视觉冲击

文字图片感悟篇三:《图画与文字》第一课时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