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课文中表达作者感悟篇一:课内阅读(附答案)
一、《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是从(形状 )、(颜色)、(声音)这三个方面描写潮水的,按照从( 远 )到(近 )的顺序描写。
2、这两段话运用了很多比喻,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和(山崩地裂);把白浪比作(白线)、(白色城墙)和( 白色战马)。
3、用“
4、这部分内容主要写
三、《鸟的天堂》
(一)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大的,( ),(),有的(),有的( ),有的在(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 )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用掌声一吓,又(),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ing xi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2、 写近义词静寂------- 静谧、宁静热闹-------喧闹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空闲
3、选择正确的读音兴奋(√xīngxìng)
4、这两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写在横线上
(二)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话选自 ,作者是
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3分)
渐渐( 慢慢)似乎( 好像 ) 颤动(抖动、震动 )
4、第一自然段作者从 、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
5、你从划线句子体会到什么?
6.最后一句话应该读出(赞美/赞叹 )的语气。(1分)
7、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蜗牛的触角、小圆片、蛟龙的爪子)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触、巴、拉、贴、爬)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 嫩红、灰色 )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
七、蟋蟀的住宅
(一)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 废)( 工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 这一片断所在的课文选自法国作家。
1、选择正确的读音 洞穴(xue xue)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用上√。
3、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优良------ 优异 温和------ 温柔、温顺 舒服--------舒适 反义词:隐蔽---(暴露) 慎重---( 随便)
4.联系片断内容,想想从哪两个方面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1)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 (2)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自己一点点挖掘
(二)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光滑)------(粗糙 ) (平坦)------(倾斜)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吵闹 ) 简朴——(奢华 ) 简单——( 复杂)
2、这段话是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
3. 请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
4.这两段文字是按照由外 到 内 的顺序介绍蟋蟀住宅的。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2分)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蟋蟀用来修筑住宅的工具十分柔弱,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
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很 ,还很 。我觉得蟋蟀真
十三《白鹅》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写近义词、反义词。(4分)
近义词: 傲慢——( 高傲 ) 急速——( 急促 )
从容—— ( 镇静 ) 毫无相让——( 互不相让 )
反义词: 急速——( 缓慢 ) 局促不安——( 心安理得)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划出来。(1分)
3.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 傲慢的特点,如:用鸭的步调急促 与鹅的 步调从容 进行对比。
十五《 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 )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2)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3)“小猫贪玩,一天一夜不回来。”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厌恶之情。??????(× )
(4)“小猫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句话用“非??不可”来说明小猫很勇敢。( × )
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 忠厚 )吧,它的确( 确实 )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假如/倘若)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古怪”的意思是( 奇怪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表面看起来作者是(讨厌)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喜爱 )之情。
5、用“~~~ ”画出写猫贪玩的句子,用“﹍﹍”画出写猫尽职的句子。
6、读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从“屏息凝视”让我们感受到猫的(认真、专注);从“一连几个钟头”让我们感受到猫的(耐心);从“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让我们感受到猫的(决心)。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的确—( 确实 ) 古怪—( 奇怪 ) 呼唤—(呼喊)
实在—(确实 ) 任凭——(无论、听凭 )
8、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用肯定的意思说。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9、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十七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 )、(),没有( ),就靠着无数的( )无数的(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在原文的括号里填上词语。(6分)
2、作者以(搬运条石)为例,从四方面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难。这四方面是:修筑长城用的(条石)多;(分量)重;( 搬运 )难;修筑在( 崇山峻岭 )上。
3、“单看”中的“单”字可换成 “只”或“仅”字。
4、第一段最后一句是作者发出的感叹,作者感叹什么?
十八《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万
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Y),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六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
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滑)”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昆明湖的静 。
二十一《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一段着重描写了什么?
2.“懒惰”的反义词是 勤劳 ,“谴责”的近义词是 责备、责怪。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有一种怎样的美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中体会到。
二十一《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以画一般的美感。
1、选择正确的读音踏踏的声音(tata )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协调有序: 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清波漾漾: 清澈的水波飘荡的样子。
人影绰绰:人的影子非常柔美的样子。
3、这段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4、家乡的人是在怎样紧走搭石的?
5、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动作)的美,我是从(协调有序)这个词知道的;再写(声音)的美,我是从(踏踏)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的美,我是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词知道的。
二十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请把课文中表达作者感悟篇二: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的《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学习这组课文,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中运用。
字:
1.本单元要求认读并会写的字词有:挪蒸秧 萎 番 锻 雅 勃
挪移 蒸融 游丝枯萎插秧 基业 幸而 一番 考验 锻炼 转化
优雅 赤裸裸专心致志无缘无故 语重心长 狂风暴雨 勃勃生机
2.本单元要求认读的字词有:哲理英俊惊羡 幅度 慌乱 艰难 喧哗 附和 冒险 消受 机敏 堂皇名义 薄弱 附庸 刹那间座无虚席意想不到 惊心动魄 养尊处优
3要求弄懂并能运用的词有:确乎涔涔潸潸 徘徊 莫名其妙 游丝 从从容容 语重心长
句:
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孰为汝多知乎?
④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⑤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⑥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段 、篇:
1. 背诵《文言文两则》《匆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桃花心木》《顶碗少年》。
2. 能根据《文言文两则》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抓住《匆匆》中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日子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两部分不仅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无奈与遗憾,更要让学生能仿写片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时间的宝贵。
4.抓住《桃花心木》中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设计适当的练笔,让学生学习这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5.弄清《顶碗少年》的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6.概括课文《手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成语故事:
通过学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 理解其寓意。
日积月累:
积累人生格言警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要求学生不仅会背,会默写,更要明白其寓意,能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运用。
交 流 平 台:
1、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见解的方法
2、交流如何获得见解;本组课文表达的特点;学习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让学生讲讲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
习作:
本次习作,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
第一个内容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第二是选择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第三
是看漫画《假文盲》,写感想,题目自己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本单元表现了民族特色的内容丰富多样,要在重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准确用词,分析领会文章不同的表达方法,感悟有深刻内涵的词句,从而吸取民俗文化的营养和精华。要锻炼学生快速阅读并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表达的语文综合素养。本单元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北京的春天》、《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一、汉语拼音(略)
二、字词
1、能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旬、熬、蒜、醋、饺、翡、拌、榛、粟、筝、鞭、麦、寺、逛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2、能准确认读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粥、掺、黏、宵、贩、驴、娴、浒、僵、巫、獠、徕、哉、葩、僻、糯、夯、卦、贮、蔑、茅、嘶、吭、渺、馕、邃、妩、豁
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布局、和睦、酷热、激昂、抽象、韵味、哄堂大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3、多音字。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转( )( )铺( )( ) 佳( )( ) 藏( )( )
( )( ) ( )( ) ( )( ) ( )( )
种( )( )相( )( ) 奇( )( ) 哄( )( )
( )( ) ( )( ) ( )( ) ( )( )
盛( )( )划( )( ) 待( )( ) 都( )( )
( )( ) ( )( ) ( )( ) ( )( )
参( )( )佛( )( ) 奔( )( ) 载( )( )
( )( ) ( )( ) ( )( ) ( )( )
(2)选正确的读音。
gèng gēng
除旧更( )新 更( )上一层楼 三更( )半夜 更( )加
hé hèhuó huò
和( )风细雨和( )面 和( )稀泥随声附和( )
(3)能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万相更新( )欢心鼓舞( )万不得己( ) 随风漂扬( )
阴谋鬼计( )张灯接彩( )随心所预( )
(4)能补充填空,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和( )相处——万象( )新—— 美不( )收——
能歌( )舞—— 随心所( )—— 安然无( )——
( )( )不同——
三、句子
1、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及不同的表达方法。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关联词。
(1)小孩子最爱过年,()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还可以放鞭炮。
(2)春节()很快乐,()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
(3)小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能高高兴兴地玩耍。
(4)北京()是城市,()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四、段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2、能默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
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田的维吾尔》一文,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
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4、给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
5、能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俗、交流平台、日集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
合起来,指导学生根据四篇不同课文收集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上课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6、能把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五、日积月累
能朗读背诵、理解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十五日夜桂子》,拓展课文内容,让学生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产生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六、趣味语文
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神奇和妙用,能完成老师设计的注标点的句、段练习。
七、回顾拓展
能交流阅读课外书籍和收集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还有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八、口语交际、习作
能把各种方式了解到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并能把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收集的有关信息及吸收到的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用自己的笔写出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以识字、朗读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收集积累革命者的诗歌和名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分析、感悟的能力,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训练点构建了本单元,其基础知识、信息含量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口语交际》、《回顾拓展》、《课外书屋》等。其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拼音(略)
二、字词
1、能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籍 屉 怖 瞅 魔 胖 刑 哼 峻 残 匪 窝 啃舅 鸿 鼎 旺炊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拘留 窝头
匪徒 剥削 兴旺 解救 哀思 乱蓬蓬 炊事员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2、能准确认读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阀 霖 阎 靴 宪 歼 郝 钧 迁 铭 悼 眬
战地 突击 陷入 憧憬 阻击 点燃 性命 焦急 审阅 陈设 极其 转椅 隔壁 思索 热腾腾
三、句子
1、结合你知道的事例理解和体会以下句子。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②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2、体会分析带关联词的句子意思,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3、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是??而是??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不是??就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只要??就??
(自己设计句子)
四、段、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朗读并背诵《为人民服务》。
2、领悟《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3、了解《灯光》一课的主要内容,理清表达顺序。
4、理清《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5、从《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
6、能背诵并体会革命诗歌《囚歌》。
7、背诵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8、鼓励学生课内外收集运用好资料。
课内指导学生运用好:《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课后的资料袋
9、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近书籍,阅读书籍,与书为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厚的阅读兴趣。结合本单元推荐学生读革命小说《红岩》、《铁道游击队》、《红日》、《小兵张嘎》、《小游击队员》、《赤色小子》等革命书籍。
五、交流平台
1、交流从本单元了解的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回忆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一个片段、一个细节。(考验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回忆本组课文的写法,并应用到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
六、口语交际
先想一想,试着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畅谈自己的理想。
七、习作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注意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以丰富习作的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第四单元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文章。除此之外,还有词语盘点,用于巩固拓展训练的《回顾·拓展》、《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等。其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字、词:
1、能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乖,裙,兜,币,哎,橱,锈,摩,揉,玛,蘸,毒,噎,搓,匣,喳,吭,娜,伊,搅”
2、能准确认读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 句子:
1、能背诵并理解日积月累中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
2、能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段、篇:
1、能有感情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可以浏览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2、阅读时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3、了解《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长篇小说的梗概。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交流平台:能重点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重要人物;介绍自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口语交际:
能根据话题“学会生存”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流利有条理表述自己的观点。
习作:
能根据习作主题,有条理写出有关自我保护的文章。
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第四单元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
最好的老师》四篇文章。除此之外,还有词语盘点,用于巩固拓展训练的《回顾·拓展》、《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成语故事》等。其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字、词:
1、能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埃、伦,藤,析,顽,卓,效,誉,衔,粪,捐,澡,械,逆,玫,域”
2、能准确认读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能背诵并理解日积月累中的成语。目标坚定、不懈努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革故鼎新、标新立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4、理解成语故事中“舍本逐末”的意思。
句子:
能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1)“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段、篇:
1、能有感情朗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2、阅读时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运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交流平台: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2、交流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口语交际:
可以根据辩题“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做到以下几点:
1、表明自己的观点。
2、要做辩论前的准备,如搜集己方观点的材料。
3、辩论时要做到条理清楚,用事实说话。
4、能总结陈词,总结本方观点。
习作:
1、本次习作不限范围,自由创作,学习可发挥的空间很大。
2、建立自己的作品集,收集六年来自己最优秀的作品。
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
本单元是一次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 “依依惜别”两大板块。并配有阅读材料《难忘的启蒙》、《老师领导进门》、《新年来的王老师》,《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
1.读阅读材料中的课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导进门》、《新年来的王老师》,《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浑厚感情,学习作者如何表达这份情怀。
2.回忆成长故事,制作《班级纪念册》。
3.为教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4.通过写倡议书,建议书,演讲稿等形式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对小学生活的不舍。
请把课文中表达作者感悟篇三: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仿佛在一夜之间,稍稍学习一点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都把“感悟”这个词挂在了嘴边.
感悟虽已是一个时尚而经典的词汇,然而,概念是一个不同的人赋予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应引起注意,不能因追求时尚而不切实际:
一、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来切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坚决摒弃
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比如我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请把课文中表达作者感悟)目(网眼)就张开了。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解题,指点他们区分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刘大川)的句子;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关键之处,反复品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
三、感悟不应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万能钥匙”。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许是为了将这个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去,许多教师都喜欢时不时地让学生感悟感悟,且一感悟便不可收拾,不论课文特点,不顾学生实际,“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想什么就是什么,一切都在跟着学生自己的感觉走。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知识、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老师是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也要考虑课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感悟。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感悟体验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引导他们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等去对分散的、零碎的及不太正确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促进他们内化书本知识,形成理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学生自悟与教师导悟相结合,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感到下面的方法对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比较有效:
(一)、抓关键词启迪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么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教师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师:为什么要“研读”而不用“阅读”呢?
生:“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证、补充。
生:我觉得从“研读”一词能感受到司马迁写《史记》的认真与投入,他要写出一部让世人称颂的著作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我觉得这不仅可以看出司马迁认真的态度,更能联想到《史记》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是与司马迁的研读分不开的。
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感悟,不仅了解了文字直接所传递的信息,更能让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对司马迁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为后文理解司马迁用生命著成的《史记》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通过标点点评启迪悟性。
标点在文章中是不可小觑的,它就好像是给文字加了调和剂,有时让文字拥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有时又是欲言又止而让读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无限地遐想。通过标点也能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有这样一段汤姆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怎样的?除了从字词中体会,你还能从
标点中体会出什么吗?
生:我觉得一个感叹号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语气更强,要读出爸爸当时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汤姆明白必须把钓到的大鲈鱼放掉,没有丝毫商量的语气。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抓住标点,不仅让学生领悟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还更激起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朗读的感情更投入。
(三)、深入比较启迪悟性。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如课外阅读《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形象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是两只伏在地上的蜗牛,与第一幅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让学生比较蜗牛前后两次不同变化,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明白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例如杜甫的《绝句》这首古诗,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如果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这样的画面,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把握。许多时候,学生的“信手涂鸦”,其效果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好得多。
(五)、在表演中启迪悟性。
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表演时除了要指导表演的学生当好“演员”外,还应引导其他学生当好“观察员”、“评论员”,对“演情”进行评价,达到“以演助读”、“以评促读”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例如《怀素写字》这一课:
师:读了第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师:我们班有些同学写字也很认真,请他们上黑板,照着字帖写几个字给大家看看。(几名同学上黑板表演写字)
师:你觉得谁写得最认真,为什么?
生: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像怀素一样,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写。 生:我也觉得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写的字最漂亮。
师:张啸宇,你能介绍一下写好字的经验吗?
张啸宇:我在写字之前,总是先认真地“读帖”。也就是先看清字的形状,分析字的结构,再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记在心里。
师:哇!真不简单,比怀素写字还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的。
(六)、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