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状态

人生的状态篇一:最佳的人生状态

最佳的人生状态

01. 最佳的人生状态

文/柯云路

人无形中有很多限定,社会在限定你,自己也在限定自己。你注意到了吗,这个世界每天都在限定你,你叫什么名字,你是搞什么专业的,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外界对你的概念带着你的名字,带着对你的称呼,带着对你的限定:你不能干商业啦,你不能当政治家,你不能当球星啦,你不能当伟人啦……

当这些限定被你接受的时候,就是人生的误区。

要把各种利欲、牵挂、计划放下来,把自己旧有的知识、经验、成见、框框、模式放下业,把自己旧有的观念放下业,把自己旧有的思维、语言模式放下来,使自己真正成为虚心的人、空灵的人、敏感的人。

从此以后,面带微笑地、心平气和看待世界,包括看繁华的社会、浩瀚的宇宙。

这就是我们的新角色、新自我、新状态。

千万不要觉得世界那么大,有些人的思想那么深刻,有些人的财富那么压人,有些人的地位那么需要仰视,有些人物那么伟大,有些明星那么出名,有些苦难那么深重。都不需要。

心平气和地看待它。

历史上的很多天才虽然成功,但并不健康。

我们应该学会让自己进入最佳的人生状态。即使是心理很健康的人,也要经常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微调,使自己进入最佳状态。

人不可没有人生的终极目标。如果说完全放下业,完全空白,连古代的禅都不主张。完全没有心思,没有思想,是石头。完全没有人生的考虑,没有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最佳的人生状态是这样的:应该有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一个大的愿望,甚至很宏大、很伟大的愿望,但同时又不要在细节上太执著。

现在不是老有人讲执著地追求吗?我不喜欢执著两个字。执著容易让人感觉死板。不要太拘泥。有了大的人生宏愿,其他东西都要放得下。现在的人活得很多累,我觉得人的绝大部分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是多余的。

人的大多数支出属于额外支出。要善于放下这些额外支出。

额外支出把一个人的创造积极性全扼杀了。

有的人为什么能够做比较多的事情呢?很重要的一个艺术,就是把额外支出压缩到近乎于零的状态。 02. 趣味哲理

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在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

人生的状态

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评:知识无边,学海亦无涯,先贤用精当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道理。

更大的荣耀

戴奥珍尼斯是古希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他从不穿鞋,两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我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的东西。”柏拉图说:“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

评:言语是幽默讽刺的,内容确是赞美对方的,这是机警的语言艺术。

人活着靠什么

有人请教一位哲学大师:“人活着靠什么?”大师说:“呼吸。”

“那么,”那人再问:“呼吸又是为了什么?”

大师答:“呼者,为出一口气;吸者,为争一口气。”

评:人的尊严、境界都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了。妙!妙极!

03. 趣对人生

人在逆境中,有人感到枯燥乏味,度日如年;有人却感到丰富多彩,光阴如飞。其间的差别,除去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认知外,还在于一个“趣”字。

关于趣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论趣》一文中,谈得甚为透彻。林先生认为世人活着大多为名利所驱使,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继而说“人生快事莫如趣”,

列出趣对人生的三大益处:一是“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举出创立了“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予以佐证;二是可以启发心智,能使人潇洒出群;三是有益身心,不似名、利、色、权把人弄得神魂不定。

人生在世,倘若做事的出发点全部基于名利色权四端,不但无趣,且极易出现偏差。如能从兴趣出发而成就事业,或是有一项兴趣爱好作为生活的调剂,则对人生大有裨益。反观囹圄生活,充裕的时间、和谐的氛围,为生活提供了培养情趣、滋长好奇的沃土。许多人正是在深入忏悔罪错中,发生对法律、哲学、历史的兴趣,引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反思和探索。

趣对人生是一种品质。远离“趣”字,生活将是苍白的,日子将是乏味的,情感将是僵冷的。即使因种种原因,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志趣长成一棵事业的大树,但至少我们可以将它培养成点缀生活的花花草草。只是,趣的到来仿若灵光乍现,而要抓住这一灵光,让情趣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人生从对趣的追求中得到真正的助益,不仅要付出大量的心力,更需要执著、坚毅、勇气、勤奋等美德的浇灌。难怪林语堂先生会说出“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这句话了。

有趣的人生不一定壮美,无趣的人生也不一定就黯然。但如果缺少情趣的人生,注定会少一抹阳光的照耀,少一些氧气的滋养,少一份生命的快乐与精彩。因此,求趣的过程,不单单生长的是一棵兴趣的幼苗,它应该是美德的种子在心之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董正)

04. 人生总有“连环套”

小时候,我们杭州的孩童就常常背这首歌谣:“瘌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公鸡,公鸡捉蜜蜂,蜜蜂叮瘌痢。”童言有着深道理,民谚里面藏大千,这种“连环套”,实在是告诫世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生活在这样的“连环套”中么?既依赖别人,又被别人依赖;既制约别人,又被别人制约。谁也躲不出这个“环”,谁也跳不出这个“套”。

在自然界,强者总有克星存在。山雀的一粒小小的粪便,一粘上虎皮,就会发生弥漫性溃烂,最终让山中之王死去。熊是动物界的力士,但只要敲中了它的鼻子,这厮就会立马昏去,任由摆布。在这个世界上,“天下第一”、“所向无敌”的东西实在很少,造物主不会让谁强大得唯其独尊,也不会让谁渺小得一无是处,弱者往往都有它精明的生存智慧。

人生在世,连环多多。常说高处不胜寒,高楼之上有天人,而当你居上高位之后,无数双眼睛盯着,多少条法纪牵着,只会被“连环套”套得更紧。而你设法要逃出这些个“套”,铤而走险越雷池半步,或许可得意于一时,但众目睽睽,法网恢恢,岂能跳出三界外?最终还是要做“套中人”!

前进路上,奔波途中,一山放出一山,一环扣着一环。山以高蚀,谷以卑安,金以刚折,水以柔全,木因直伐,李因苦存,花因雨谢,井因甘竭,仔细嚼一嚼,用心品一品,生活的种种变幻,无不深藏着一层层意思呢!(朱国良)

05.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1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就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2

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3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4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5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06. 从容也可是幸福

幸福不能没有物质基础,但可以不为物质所左右;重要的是心态从容,知足所以常乐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尺度如何衡量?相信“5·12”后很多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地震让四川出名,而四川人,尤其是深受清代旗人生活方式影响的成都人,很早就有比其他地方更闲逸的幸福感。所谓旗人,是指在旗的满人和汉人。他们有着固定的钱粮,所以无温饱之忧,有闲适之怡;然而这钱粮的数量又不特别大,故常需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自寻其乐。

由于明末的大乱,清代的四川是个移民充斥之地,对不同的区域文化和外来生活方式相对包容,发展出自身的生活特色。不仅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成都大概也是南方都市中少见的嗜花茶(老北京所谓香片)而非绿茶者。两者大概都有旗人的影响,后者尤其明显。这是生活方式的自然影响,表现的是文化的力量。史家常见的那种满汉政治冲突,在这里基本看不见;可以看到的毋宁是一种相反的趋势,即不同生活方式在一种相互包容的氛围中共处,并有所融合。

川菜亦然。川菜现以麻辣著称,其实是一个有意无意间“炒作”出的特色。前些年曾经流行的“火锅”,以前仅是适应川东地区下力人需求的一种地方小吃而已,不具普遍的代表性。川菜中真正雅俗共赏而不可或缺的,大约还是回锅肉。而最能体现其特色,此处有而他处无者,则应该是所谓“鱼香”味。“鱼香肉丝”似乎也是最能行远的一道川菜,无论其在世界各地有着怎样的适应性变化,那种在和缓中调和五味的特色仍基本保持,亦可见文化的力量。

同样,或正因为是移民社会,维护自我认同的需要更明显,川人的独立性似较很多地方更甚,不那么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但这独立风格又能考虑到协作和共处的需要,川剧中有类似合唱的所谓“帮腔”,为各类“传统戏剧”所少见,便充分反映出这样一种开放包容的意态。

移民的一个共相是在凭借不足的状态下努力开拓,艰苦的生活培养出较强的幽默感。川人的诙谐往往有些辛辣,稍带进攻性。尤其是贫下中农的日常言谈,颇好在口舌上绕着弯子占人便宜,以此为乐。这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智力竞赛,彼此不因吃亏而伤感情(绝大部分玩笑也都适可而止,不到伤人的程度)。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创造力和实际的“创新成果”,其丰富程度远超过我们的认知。可惜很多时候这类创造都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往往需要在方言中应对,才能充分表现出诙谐的力量,及其分寸感。

记得前些年教育部规定上课不得用方言,四川某大学本来外地学生较多,然一位教授说的普通话却让学生听不懂,课堂出席率大减,学生乃向系里要求让此师恢复讲四川话。系主任对该教授委婉提出,老兄的普通话似不高明,学生流失过半……教授正色答曰:不会呀,我数过,还差一个人才一半。于是教育部的规定继续得到贯彻。方言的魅力和师生的幽默感如此,在那样的学校念书教书,或也是一种享受吧。

若要给近代四川文化以某种理想型的概括,大概可以说是有刺激而不必太强烈,主张独立而赞同协作,节奏平缓而不那么迅疾,诙谐而不过于伤人。

这些特点别处大概也有,或不那么集中,而幽默感的缺失可能有着更长远的影响:自从南宋的儒者致力于礼下庶人之后,理学士绅多的地方,民间的风气也就有些严肃起来。四川或因是移民社会,宗族的约束力

人生的状态篇二:人生的三种状态

人生的三种状态

人生的三种状态

人生的三种状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节课时说:『这是我给你们上最后一堂课了,这是一堂简单的实验课,也是一堂深奥的实验课,我希望你们以后能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堂课。』

教授说着,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进一旁的冰柜说:『现在我们将它制冷。』过了一会儿,容器端出来了,里面的水凝结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

教授说:『0℃ 以下,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种形态,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动了。』

『现在,我们来看水的第三种形态。』教授边说边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在酒精炉上,并点燃了酒精炉。过了一会儿,冰渐渐融化成了水,后来水被烧沸了,咕咕嘟嘟地翻腾出乳白色的水蒸气,在实验室里静静地氤氲着,弥漫着。

过了没多久,容器里的水蒸发了。教授关掉酒精炉,让同学们一个个验看玻璃容器,说:『谁能说出这些水到哪儿去了呢?』学生盯着教授。

他们不明白这最后一堂课,学识渊博的教授为什么给他们做这个最简单的实验。

教授看着那些不愿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说:『水那里去了呢?它们蒸发进空气里,融进蓝蓝的辽阔无边的天空里去了。』

教授微微顿了一顿又说:『你们可能都觉得这个实验太简单了,但是 …… 』教授口气一转,严肃地说:『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

教授瞅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

教授说:『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 0 ℃ 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

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

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 100℃ 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 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教授微笑着望着他的学生们问:『明白这堂最简单的实验课了吗?』

Life is Beautiful !!!

让美好的事物在这世界散播开来

人生的状态篇三:人生的三种状态

人生的三種狀態

一位白髮 蒼蒼的老 教授在學生將畢業的最後一節課時說:「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後一堂課了,這是一堂簡單的實驗課,也是一堂深奧的實驗課,我希望你們以後能永遠記住這最後一堂課。」

教授說著,取出一個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進一

旁的冰櫃說:

「現在我們將它製成冰。」過了一會兒,容器取出來了, 裡面的水凝結成了晶瑩剔透的冰。

教授說:「0℃ 以下,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種形態。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動了。」

「現在,我們來看水的第三種形態。」

教授邊說邊把盛冰的玻璃

容器放在酒精爐上,並點燃了酒精爐。

過了一會兒,冰漸漸溶化成了水,後來水被燒沸了,咕咕嘟嘟地翻騰出一縷縷乳白色的水蒸氣,在實驗室裡靜靜地氤氳著、瀰漫著。

過了沒多久,容器裡的水蒸發乾了。

教授關掉酒精爐,讓同學們一個個驗看玻璃容器,:

「誰能說出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

學生盯著教授,他們不明白這最後一堂課,學識淵博的教授為什麼給他們做這個最簡單的實驗。

教授看著那些不願回答這個問題的學生說:

「水哪裡去了呢?它們蒸

發進空氣裡,融進藍藍的遼闊無邊的天空裡去了。」

教授微微頓了一頓又說:「你們可能都覺得這個實

驗太簡單了,但是……」

教授口氣一轉,嚴肅地說:「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驗!」

教授瞅了一眼那些迷惑不解的學生說:

「水有三種狀態,人生也有三種狀態。

水的狀態是由自然界溫度決定的,人生的狀態是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