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文本,创设语用实践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重构文本,沿用文本、创生文本这三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文章结构、遣词造句、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训练,以实现学生言语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 重构 文本 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很多老师认为,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写话或习作方面。按照现行教材编排,一个单元只有一个主题习作。从教学时间来看,两个星期课时安排阅读教学占六到八个课时,习作只占两个课时。这些安排远远不能达到“在大量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目的。
  吴忠豪教授在《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出,学习教材中选文的最大价值不在文本内容本身,而是“课文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教学,既能在课时上得以保障,又能在词汇、策略、表达经验等方面给予语言表达的支撑。
  1提炼文本——以读促写,习得结构策略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人人看得见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伽利略的坚持不懈、敢于质疑的精神及树立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但是,这篇课文的“形式目标”——通过典型事例讲述人物品质,却不一定被大多数老师们落实。本单元在单元导语中强调了“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学习目标,本单元习作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整个单元的语用目标非常明确。
  根据单元目标,笔者在执教本课时将题目改为《我敬佩的一个人——伽利略》。课堂以“我最敬佩伽利略……的精神”展开阅读教学部分。围绕这个主题,学生可以提炼出令“我”敬佩的两个方面:大胆怀疑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态度。这样课堂可以巧妙的绕开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着地先后问题的推测(这个问题属于科学范畴,不是语文课堂所要解决的。)通过阅读分析部分,学生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典型事例和人物品质的对应分析。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有多个单元的课文可是采用提炼文本结构的方式,变内容分析为语用实践。如《蝙蝠和雷达》一课,可落实阅读教学目標,又可为单元习作铺一道台阶,将单元习作目标分解在各语篇教学中,在课堂仿写中习得语用策略。
  2沿用文本——积累运用遣词造句范式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生习作难在无话可说。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教师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去发掘教材中的那些或优美或独创的遣词造句,以感性的方式唤醒学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与灵性。 例如,在讲授《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时,除了让学生圈出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感悟人物性格之外,还可再走一步。以“攻”和“守”的标准将文中动词进行分类积累,然后同桌演示模拟,最后播放《摔跤吧爸爸》Getta与Angelina摔跤比赛最后一个回合,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动词。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而适时运用又可实现高效积累。
  3创生文本——以写促读,丰富语用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些文本实际上与孩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或是因为时代的差距,如《狼牙山五壮士》等;或是学生的生活经历的单薄,无法深刻理解人物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文本的缝隙处设置语用铺垫,以写来创生文本,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死离别的悲痛也是许多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为此,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目前所具有的认知来设置语用点,为文中的情感升华作铺垫。文中第三段父亲临上飞机前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承诺,还不足以调动学生去父亲对孩子的惜别之情。于是教师将时间推前一个晚上设置了这样的语用点:在与爸爸离别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可能为我们做了什么,对我和妈妈说了什么?我又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课文随后写的是这顶蓝盔回来了,但是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是作者在行文中省略了这一部分。这就需要在此还原事情,让学生想象我和妈妈在这过程中是如何等待的,都有哪些期盼,时间可以设置在约定归国的前一天晚上。
  创生文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舍身处境进入文本,感知人物的酸甜苦辣,以写促读。同时,这样的细节恰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容易忽视或略写的部分,日常强化这些训练,学会将一个细节铺陈地写具体,有效克服学生习作单薄、干枯、苍白的毛病。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语文教学内容这样阐述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沿用”、“重构”、“执行”和“创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实践,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作为学校教育的阅读,一定有明确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言语表现,就是通过阅读改善人的人格修养和言语素养,使之提升言语表现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忠豪.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设计,2017:7-8.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