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阈下中学体育课程的路径选择


  摘 要: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主张,阐述了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中学体育课程的路径选择:“合班分项”走班教学即“基础+选修”, 此种课程模式遵循和捍卫了体育课程的目的应聚焦在全人发展上,体育课程内容应体现多元化取向,体育课程实施应注重创造性和重建性,体育课程评价应彰显多元与差异等后现代课程观。
  关键词:后现代 后现代课程观 合班分项 基础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b)-0252-02
  1 “后现代主义”概念厘定
  “后现代主义”——乃是西方哲学新生发展出来的几个思潮和倾向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里所展现出来的哲学思潮,对于现代哲学思维以及近代思维方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有很多学者在学术领域里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重新审视和反思众多学术领域,并且研究出新时代的理论和观点。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这一大的背景之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于校园课程理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而随之产生。传统的课程理论观念被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所批判,尤其是被课程典范“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化的批判与反思,用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阐述了课程的实质,有利于建构新的体育课程理论新体系,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于西方教育界有着非同一般的触动和冲击,并且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将来发展上面卓有成效。我们可以结合中学实际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联系当下的问题来寻找借鉴点,从而得到新的启示。
  2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初中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其主要目的就围绕着体育中考项目进行课堂教学与训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养成出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应采用统一的方式和标准来真正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学习,太过重视体育的分数,片面的发展身体素质,严重地压抑了中学生对于体育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心理需要。长此以往,青少年的个性受到压制、失去了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
  翻阅传统的教材发现,其中主要是以教授竞技运动技术,以技术动作的合格为目的,从而忽略了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忽视了体育专业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再学习以及对于终身健身意识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培养。如果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21世纪高要求、高素质的人才素质要求下,我们需要走得路还有很长。
  3 探寻后现代课程观视阈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新路
  3.1 基礎+选修——聚焦在全人发展上的体育课程模式
  在校园体育教育的领域当中,“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教育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即体育教学手段论和目的论。在体育教学手段论价值观中,其运动的主要目的在运动健身的本身之外,为实现社会目标他们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这种价值观念体现出“社会本位”的思想。然而在体育目的论的价值观念 中则认为,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运动的本身,所谓的运动本身是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人的自身,强调人的个体在参加运动过程体会到自身满足的目的,该种价值观体现出“个体本位”的思想。
  在后现代课程目的当中其主张的是“全人”发展,并不是“完人”发展。将学习作为手段,且是生活目的的原始,科学与人文两种思想相结合,让体育教学课程成为学生的生活、成长、发展的过程。然而“全人”的发展不等同于“完人”的教育,并不主张特定人格的标准,是要求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全面化、完整地发展。全人的发展也不是主体性的教育观念,其主要观点是主张个体发展的主体性,也发展个体的客体性和主体间性。不仅要发展个人的反思能力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也需要展现个体的非理性因素。
  由此,体育教学课程的目标要向“全人”方向发展。从3个维度(生理、心理、和社会)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的成长和生活与体育息息相关,让体育融入生活,形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达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基于“全人”发展后现代体育课程观,我们提出了“ 基础+选修”的初中体育课程模式,在每星期三节体育课中,将其中两节定为“基础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等为教学内容,贯彻实施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勇敢、顽强等的优质品质。另一部分的课时定为“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的选择权利中完全遵循学生的个体,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分班级,进行专项教学,开设项目有:健美操、跆拳道、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种类达数十种。这主要就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化、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特长,促使中学时期就能够根据自我的选择一项至多项的特长爱好,这样也就能够与高中的体育教学相接轨。培养运动习惯、科学有效地锻炼,就能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发展全人观念,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全面的发展自己。
  3.2 “合班分项”走班教学——体育课程实施注重创造性和重建性
  在中国的传统时期的体育课程的实践进程中,过于强调统一化、标准化,紧扣大纲内容、计划、教材,这样子的条条框框限定住了体育教学工作者,让他们失去了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开发能力低下,在思想上就得到了禁锢。当体育教师拿到《体育课程标准》时,顿感不知所措、也不知体育课该如何上。因《新课标》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的区别,既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没有限定考试的方法和标准等,这就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能力。
  “合班分项”走班教学: 是在体育教学中,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将一个年级的若干个班的体育课安排在同一节课,由几位老师同时分多个项目开展体育教学,组成新的运动项目专项教学班,学生进行走班学习。在选修课中采用“合班分项”走班教学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组织方式的重大改革,具有挑战性,也很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