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摘要: 研究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讨论各取向的结构与关系,其意义在于:促 进师生的专业性成长,有利于构建专业课程方案,为技能教学改革发现内隐与对策。为此, 主要讨论:术科教学的问题与成因,课程论专家的课程观及解读等。研究的结果认为:1)教材编制者,应明确本课程的目标,规定最低的合格标准;2) 要体现“知识”的价值,应 选取技击性与对抗性强的课程内容;3) 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教师角色素质的培 养;4)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应让学生体验到攻防的机智与套路的美感;5) 建议多增设 课程论方面的课程,用合理的课程价值取向,定夺课程目标,取舍教材内容。
  关键词: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70-03
  
  1现状描述:问题与成因
  
  长期以来,各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初级套路上。这些内容是根据《武 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技术部分中选取的,如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少年拳、械 ,初级拳、械,简化太极拳和散手攻防动作等。作为体育专业的9门主干课程之一,在实际 的教学实践中,不尽人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敷衍了事,普遍存在着 “身顺而心违,体动而人烦”的不和谐现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武术教学中存在着诸 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攻防技击的内容,不能体现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 武术最早起源于狩猎、战争中的实用技术,尽管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发展,它从形式到内容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技击这一精髓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世 代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然而在现行教材中,武术 的基本功、基本技术和初级套路的教学占据了绝对比重,缺乏技击实效的套路组合,使颇具 技击实效的武术运动向肢体练习的“武舞”演化。
  1.2课程内容繁杂,难学难记 武术套路动作数量多,方向路线变化多,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对于大多数从未接触过武术的 体教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大。为了能够获得学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示范死记硬背,反复练 习,毫无乐趣可言。这些情况造成了学生学了记不住、考完全忘光的窘境,无法掌握武术运 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不能实现课程的衍生功能:武德、意志、教师专业 性成长等。
  1.3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功能受阻 由于上述原因,体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对现行武术教学内容的价值缺乏认同感,另一方面又难以熟练掌握武术技能,这样又进一步阻碍了在学习兴趣上培养。在这种情 形下要求学生养成“拳不离手”习惯,似乎不太可能。因此,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往往不 能胜任基层武术 教学的需要,也极少有人能自觉习武或学习新的武术内容,这使得学校传承中国武术文化的 教育功能明显萎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2课程论专家的课程观思考
  
  2.14位专家课程观
  2.1.1从“化人”到“人化”: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脉络 20世纪世界范围的课程发展,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课程研究运动的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 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以及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的反思之后,课程领域的变革随之呈 现出日渐加剧之势,从“化人”的课程向“人化”的课程的演绎构成了这一时期课程变革的 主线,同时也昭示着今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1]
   2.1.2从知识到意义:课程价值取向重心的必要转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0世纪西方哲学观从知识认识论到知识价值论、由关注知识世界到 关注人的意义世界的转换给了教育以新的启示。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理应顺应这 一时代主题。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心也需要作必要的转移,进行内在超越,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 注儿童生存的意义,实现教育由外在目的向自身意义世界的回归。[2]
  2.1.3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个体的、社会的与知识的发展 “两种取向论”(即“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全面地表达 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现实,也不利于协调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包括“知识本位的价值 取向”在内的“三种取向论”则改变了审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框架,使不同价值取向之间 形成了一个合理、整体的结构。协调大学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核心,是恰当地处理人的 发展、社会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关系。[4]
  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意识到,当“科学”逐步成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知识自身发展 的要求也越来越鲜明地在大学课程中反映出来。随着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的扩张, 知识本身也赫然成为大学课程的一种价值取向。“三种取向论”应是关于大学课程价值取向 的更为全面的观点。
  2.1.4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受5种张力的拉动 课程改革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五对张力 的拉动: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 力,由此产生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主体性 教育观;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生态伦理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个性发 展观。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 性发展观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5]? 2.2对4位专家其课程观的读解 对于“化人”的课程观,其预设就是把课程看作是文化的传载工具,并通过文化的力量,使 对学习者成为主流社会或意识形态所期望的公民。对应于武术课程,就是让下一代能继承渊 源流长的中华武术文化。而“人化”的课程观,就是追求课程对文化的超越,让学习者与课 程一起成长,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应武术课程而言,就是让习武者在活动的过程中生 成意义与价值,而不是为了技能与继承本身。?对于“实现教育由外在目的向自身意义世界的回归”,本文的读解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心灵 丰富、乐于学习、注重体验、珍惜自然、敬畏历史的的生命主体。而这一价值分析与学术判 断,对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武术素材与追求何样的教学目标,带来的一定的思考维度与学理基 础。
  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三维结构”, 笔者以为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的 终极关怀,而能否着眼于学生成长,其标志就是学习的兴趣与快乐、知识的增长与提升和情 感的滋长与丰富。以社会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其内隐的价值诉求就是“教师的专业性成 长”,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知识(或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其内在的要求就 是,学生必须要理解与应用其“学科结构”或“学科思维”。
  对于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5种基本价值取向,笔者觉得,这是宏观上的课程发展趋向,在我 们的思维时空中,应感觉到这5种张力的存在,这对于课程编制的总体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对武术课程而言,就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一般与特殊、认知与行为等一系列问题。
  2.3需要理清4个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从学理上,必须厘清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 标、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否则,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这些概念,常要纠缠在一起而 迷惑人们的视线,浑淆人们的判断。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 育效果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