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题研究式教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师范院校重视师生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良好局面,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含义,重点分析了该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理论和活动课程论。
  关键词:课题研究式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活动课程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究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师范院校应重视师生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充分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良好局面。因此,在中职师范生的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分层教学、科研促教就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含义
  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是衍生于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课程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地寻找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建构。杜威提倡“在活动中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或未来工作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环境中真实的开展活动、参与研究,因此,课题研究式教学法适于在中职院校推广和应用。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所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未来将从事的工作内容相结合设计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课题研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设计课题引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性及科研能力,以达到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
  将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师范生教学中,对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中职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幼儿园或小学的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示范性和师范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快速成长。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已有知识建构、转变而成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填压得来的,而是儿童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主动建构出来的与外界有关的知识,以此使自身原有知识得到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儿童认知结构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扩充,“顺应”是指儿童认知结构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之后发生的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个过程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并在“曾经的平衡—当前的不平衡—未来的新平衡”这一过程中循环往复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实施的“教”,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本身在学习情境中,借助教师的帮助或与同学协作,通过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有意义的建构而习得的。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最后实现自身意义建构的目的。
  2.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杜威提出的一种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体系,它对当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威重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杜威认为,学科教育的真正中心不是学科内容本身,而是儿童兴趣所在的一些社会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需要及兴趣,传统的学科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儿童的兴趣持续的释放,使儿童自身的经验得到不断的改造,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通过以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课程论的分析,有助于在中职师范院校的教学中深入探究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中职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J].理论导刊,2011(05).
  [2]朱安安.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