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一例到底”案例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践,探讨“一例到底”案例教学中案例在选择的具体策略,紧贴理论教育的发展趋势,以此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一例到底;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例到底”教学方式的原型,是对实际生活中真实事件进行描述,其中包含着一个或者多个等待解决的问题,并且也隐含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进行分析讨论,以此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法。而“一例到底”则是把此教学法扩大化、整体化,通过一个例子贯穿课堂,以提高课堂的整体性。其次,“一例到底”中的“一例”不仅可以是一则案例,也可以是简单为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集体、一则材料甚至一个主题,而这一则案例或材料就成为了本节课的主线,其它材料都是辅助这一主线的。不难看出,“一例到底”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能力、预见能力等有很大的价值,案例所起的作用就是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参与性。
一、案例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选取案例时,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负面揭露社会的案例必须经过加工,选取可用点。把握正确的方向,唱响主旋律,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案例鼓励学生。当然,要体现学前教育学塑造学生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必须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指向性。把握好方向,直面问题,寻求原因,客观全面,实事求是,这是我们选择和处理案例时应有的态度。
二、案例要真实地表现或模拟现实
教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设置案例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让学生学有所用。“一例到底”的材料贴应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随着情境的演变和发展,根据实际变换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一例到底”所使用的案例的具体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当然,材料的真实性越强,所引起的争议和关注就越大,学生也就越感兴趣。
三、案例要典型和有针对的表现内容
“一例到底”要求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心理发展特点等来选择和加工,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隐藏的道理和规律值得思考,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案例要包含有价值或值得争议的问题
由于案例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建构知识,因此设计情境时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问题的包容性,这样更容易主动引起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此外,提出的问题要中立、客观和有可议性,教师不能过快定性,要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结合案例设计成为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讨论和总结,既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充分思考和发表见解,从而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有确实产生较大争议的问题,可以把它们做成专题进行研讨,挑选学生搜集信息资料,让他们尝试从专业的角度,利用各种资源研讨该案例。
五、案例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如果引用的案例是陳年旧事,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必须做到角度新、思想新、观点新,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做到与时俱进。此外,所举案例应该生动有趣,要通俗化、生活化、情趣化,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反映现实问题、社会热点和我们当下最关注的案例,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并学会解决新问题。
六、敏锐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一节好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应该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堂。在案例展示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必然引起生成,互动开始后,教师应该仔细聆听学生的见解,敏锐捕捉、思考吸纳有价值的生成观点,以此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知识点靠拢。
“一例到底”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统一,通过完整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一例到底”也有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学生素质不同,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分析能力也会不同。另外,可能难以通过一个案例贯穿整个课堂,在针对性和指向性上,不如一个原理、一个知识点采用一个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理一例”。当然,这就很考验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案例时,能否选择把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机联系一起,有效激发学生生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的案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36~97.
[2]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03):90.
[3]李斌.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7(0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