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更需要上好“开讲第一课”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开讲第一课;学习意识;启航课;导学课;诊断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026—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开头”、“伊始”,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堪称生命智慧。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已经直播了几届全国中小学师生都参与其中的“开学第一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西方一些国家,亦有这样的电视直播。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在于,新学年、新学期开学之际对师生角色意识、学习意识进行总动员。在高等院校,亦有师生代表参加的开学典礼,但其意义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安排。对高等教育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每一门课程的成效,而要取得较好的效果,上好每一门课程的“开讲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讲第一课”是学习动员会、启航课
在传统中国,“开学”“开笔”受到高度重视,甚至到了神圣的地步。在弟子“入学”“开笔”之际,有条件的家庭,都要隆重地举行“家祭”仪式,告慰先祖门庭之胜,重申“耕读”之义。然后,至先生家或公学,行祭孔礼,最后是执弟子礼行拜师礼。传统中国崇尚厚重少文,先生未必会当场长篇大论,阐发奥义,但是,极其隆重的祭礼、家庭的期许和社会氛围的价值导向,已足以让子弟们身感肩负的责任与意义。传统中国“开学”“开笔”仪式,是典型的学习动员令。
当前的大学教学中,在每门课程的开始之际,这种仪式感很强、意义重大的动员会的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到。一些客观实际助长了这种疏忽与轻视。课时紧,时间不够用,评价只注重最后的结果等等因素,助长了教师们急于切入所谓正题,讲授所谓正课内容的情形。“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在诗外”,事实上,“开学第一讲”必须是动员课、鼓劲课、启航课。传统中国人在“开学”“开笔”仪式上,也并不做什么直扑主题的事,所谓“开学”“开笔”,也只是让学生研研墨,洗洗笔,然后画个“点”,写个“一”什么的,取义“一划开天”,正式的学习即告结束。反倒是要来讲讲如何磨墨,如何养笔的道理,顺便告诉子弟,“磨墨偏,心不端”之类的素质养成事项。其最大的作用是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读书学习的“神圣感”、“崇高感”与“使命感”。这种感受与体验将长期在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为子弟们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动力与生命驱力。这就是“第一课”作为动员会、启航课的魅力所在,也是“功夫在诗外”的典型事例。
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学习动员、课程介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盎然的学习经历,才能让学生葆有长期稳定的学习动力,忘却和抵御在此过程中的枯燥、单调和无聊。在现代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翻转课堂、慕课方兴未艾,学生们并不缺乏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可以轻易寻找到全球顶尖级专家学者的课程,最缺少的是学生入门、上手前的兴趣的激发与强化。这一点,却实实在在被我们一线教师所忽略、所轻视。如果大学教师能确实承担起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和强化起来,他们会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正如一匹胃口大开的兽,它会穷尽一切办法,找到自己需要的食物。
一名好教师,未必是专业上的最强手,却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点拨者、引导者。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开课第一讲”中,教师的最大作用是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兴趣感,唤醒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生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二、“开讲第一课”是课程学习的路线图展示课、导学课
现如今,高等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尤其是知识的碎片化,不系统、不连续,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成了一个筐,每门课程的教师只负责往里填充,都是好东西,但在筐里因为无序混乱而成为令人遗憾的垃圾。在学习的疆场上,学生不是将军,不具备战略眼光,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丧失,成了知识密集轰炸的场地。“开讲第一课”应该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战略家。“开讲第一课”的任务之二便是为学生描绘学习的知识谱系,厘清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明确本课程在整个知识谱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和价值,以及学好本课程对于学习者成为一名合格专业人士、合格社会公民的意义之所在。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在学生的意识深处,才会具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路径,一个学习的路线图。“开课第一讲”,就是要由主讲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权威阐释,给学习者描绘并展示这个路线图。
三、“开讲第一课”是“备学生”课、学习需求诊断课
在教育学中,“备学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准备环节之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首要主体,是教学成效的主要显现者,不了解学生而授課,是典型的缘木求鱼。目前高校教师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拓展丰富了教师建设渠道,但同时,也造成了教学方法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被轻视被忽略。另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果说,教师没有接触具体学习者之前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准备,那工作更多面对作为抽象概念的学生群体。当然,在一些授课资料里,比如授课表,学生名单等,总会有一些关于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年级、男女性别等。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不同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甚至地域生活背景的每个独一无二的学习者,他们的需求实在是千差万别。“开讲第一课”的第三个任务便是面对学习者,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感受体会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为核心的是“学习需求诊断”,确认他们对于课程学习的最迫切最强烈的需求。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只有真正了解学习者的真实需求,教学才能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才能切合实际,教学方法才能具体有效。通过引导、协调,调整好“学习者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及时调整好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授课程序。这样的课程才能说是动态的、科学的,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主体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