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活动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学生活动作为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办学生满意的活动是重中之重,主动贴近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决不能脱离主体盲目进行,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活动的开展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感知学生需求动向,提供反馈互动的平台与机制,建设更符合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学生活动 学生需求 反馈互动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也强调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等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面对逐年递增的大学生群体, 如何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者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为加快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试图从学生需求入手,探讨针对学生对于学生活动的需求,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更完善的学生活动管理体系和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路径,以期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综合素质拓展途径,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机制。
二、学生活动现状问题分析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我校学生对学生活动的态度调查显示,64.56%的学生明确表示“一般不会主动参加,在有要求时才会参加”,从中反映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公,可以说所有学生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开展的,因此缺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就失去了活动举办的意义。
(二)活动举办后的实际成效不佳
学生活动作为学校第一课堂教育以外的补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探索提高的平台,其主要目标成效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但从调研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活动举办后的实际成效和目标成效仍有不少差距。以知识学术型活动为例,该类型活动的目标成效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并能够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目标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实际调查中发现,认为能够从该类型活动中获得视野开阔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50%。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活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因此活动的内容无法精确匹配学生的认知与专业素养,比如知识学术的专业性太强,导致参与者无法理解;或是活动的内容缺少新颖性以及前沿性,使参与者学得的信息很少。
(三)活动无法精准匹配学生需求
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为扩大活动影响力,大部分开展面向人群是普遍性的。这样无差别举办活动将容易忽略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忽略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图,往往无法对活动进行合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更无法匹配学生的心理需求。比如在针对本校学生对活动需求的调查中就发现大一和大三学生更关心能够提升自身技能的锻炼性活动,而大二学生更关心能够带来欢乐的活动。其中大一对能力的追求主要是因为刚上大学时迷茫,缺乏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自我认知不足,只凭模糊的概念去追求技能的锻炼,徒增盲目焦虑等负面情面;大三对技能的追求主要原因是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需要有目标地改进自我能力的提高;大二对快乐的追求是希望能够了解自己,培养兴趣,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亲密关系。但由于缺少对学生的贴近与了解,现阶段举办的活动大部分是适合所有年级共同参与,无法匹配細微的心理需求变化,因此无法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三、改善学生活动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活动管理制度——反馈评价制度
建立更完善的学生活动反馈评价机制,实现信息传递及时、评价准确、反馈便捷、分析精准的功能。为活动管理者提供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优化改进方向,同时能够通过阶段性地统计不同学生群体的活动参与情况,帮助活动管理者对下一阶段开展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实现活动的“因材施教”,精准匹配学生需求。反馈评价机制的具体实现如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精准便捷的活动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消息推送来提醒学生每次参加活动后及时评价来保证反馈信息时效性;采用积分制形式来提高学生评价的积极性;通过标签选择、星级评分和关键词输入等形式进行直观体验的反馈以避免反馈信息的模糊化;通过减少学生操作流程,减少重复登录来使反馈更加便捷。
(二)完善学生活动互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完善的互动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阐述活动的期待和需求,以及对活动的建议与意见。互动交流机制的具体实现如下:在现有的活动管理平台上开辟交流互动区。通过提供匿名功能,来保证学生交流的自由性;通过赋予管理员审查监督的权力来保证交流文明规范,构建和谐的互动环境;采取积分奖励制度,根据获得的点赞数以及发表的评论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从而促进回应的积极;通过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归纳,选择信息属性以及关键词,或直接在某一活动的主题贴下进行参与人员间的互动交流,来使传达的信息更清晰准确。
四、总结
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活动存在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活动举办后的实际成效不佳和活动无法精准匹配学生需求的问题,分析归纳为两点原因,分别是活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和学生活动相关平台建设不完善,疏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因此从而提出以下两个具体途径:1、在现有的活动数据管理平台上完善活动反馈制度;2、在现有的活动数据管理平台上完善学生活动互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国,赵金华,盛义保,宋之帅.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1):178-180.
【2】张晓东,陈占科,郭铮,李俊,汪浩.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团学活动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9):11-12.
基金来源: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CXCY119)
作者简介:黄晨(1988—),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