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基于内含污染的视角


  摘要: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考虑中间产品产生污染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中美双边贸易的内含污染,考察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检验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否成立。本文首先构造中美两国28个制造业的总污染强度,在此基础上计算1987-2004年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指标,并分析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进出口内含污染的部门来源。研究发现,1992年之后,所有污染物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值都大于1,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污染强度要高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污染强度,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环境受损、美国环境获利,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从部门结构上看,中国出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机械设备和工业化学这三个部门,进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学、机械设备和交通设备这三个部门。
  关键词 内含污染;贸易内含污染条件;投入产出法;总污染强度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11-07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污染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形式进入我国。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伙伴国,也是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随着中国对美国贸易额的持续增长,贸易顺差也大幅扩大。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 523亿美元,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 708.6亿美元,增长4.6%。外贸顺差过大已经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突出问题,但目前的研究较多地是关注外贸顺差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而较少注意中美贸易顺差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以中美双边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入产出的内含污染方法,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国际贸易谁受益(或受损)更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受益(或受损)随时间的变动趋势是什么?资本密集型国家是否会更多地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是否会减少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1 问题的提出
  贸易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球化使贸易份额占世界GDP比重越来越大,这引起了一些环境保护者的担心,直接原因是贸易活动本身就会产生污染,间接原因是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污染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会使这些国家专业化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成为污染避难所(Pollution Haven)。环境规制对产业区位布局是否有显著的影响是贸易与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会产生以下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主义者担心,由于较高环境标准的国家的政府所承受的产业界的政治压力,因此与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进行贸易时会竞相降低环境标准,导致全球环境标准“向低看齐”(Race to the Bottom)。同时,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主义者担心,污染产业迁移至环境标准较宽松的国家,将导致环境规制较宽松的国家在污染产业的生产上具有竞争力,因此,企业界倡议需要“平整游戏场所”(Level the Playing Field)以协调各国的环境标准,例如对环境标准较为宽松的国家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关污染避难所研究的计量检验都需要解决解释变量的内生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数据不足和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Taylor[1-2]指出:可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是采用投入产出法,该方法的优点如下:第一,不依赖于污染排放的长期时序数据的可获得性;第二,充分考虑经济生产部门的相互依赖性,这对污染排放的分析至关重要[3]。另外,中美双边贸易中,如果只是从外贸顺差数字上来看,中国得到了比较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隐藏在经济利益背后的生态利益。在生态要素投入核算中,目前研究大多只考虑最终产品所产生的污染,而忽略了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种不全面、不合理的污染成本核算方法,掩盖了商品生产的真实情况。
  傅京燕等:中美贸易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2期本文使用1987-2004年世界银行Trade, Production, and Protection 数据库和IPPS公布的ISIC三位数代码划分的28个制造业行业数据的16种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系数,采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考察1987-2004年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的内含污染情况。本文首先给出贸易内含污染量和PTT指标的定义,然后通过PTT指标检验中美两国间贸易的环境利益的得失,即检验污染避难所效应成立,还是要素禀赋效应成立?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①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中美双边贸易的内含污染,通过剔除进口中间投入品的影响,从而避免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内含污染的高估。②基于双边贸易的视角,能克服现有内含污染研究中对进口国的中间投入系数的选择的困难。采用投入产出方法的最大困难是进口国内含污染的确定?[4]。在多边贸易中,由于进口涉及众多的贸易伙伴,因此需要每一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的限制,现有文献多数只讨论出口内含污染,回避了进口内含污染。少数文献有所讨论,主要采用“替代效应”的方法,即选用出口国或者进口替代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进口的内含污染[5-6]。但这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由于发达国家的污染强度低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按产品价值计算的替代效应会严重高估进口产品的内含污染。这也说明从双边贸易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弥补采用“进口同质性假设”或“进口替代假设”以及其他随意性过大的技术系数选择方式的不足。
  2 理论背景与分析方法
  2.1 理论背景
  对于污染避难所效应的讨论,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考察进口的内含污染(Pollution Content of Imports,PCI)。现实中,由于部门间各污染物的污染强度不同,衡量进口的内含污染需要区分不同的污染物及考虑部门的多样性。假设M??ijs为i国s部门从j国的进口值,gk??js为j国s部门污染物k的单位产值排放(即污染强度),Zk??ij和Gk??ij分别为i国s部门从j国进口内含污染物k的总量和单位量,则:
  Zk??ij=Σsgk??jsM??ijs;Gk??ij=Zk??ijM??ij=Σsgk??jsu??ij(1)
  其中,M??ij=ΣsM??ijk,u??ijk是i国s部门从j国进口占总进口的份额,该指标衡量的是工业部门的整体分布情况,它的数值对行业和污染物间的排放量差异很敏感。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型下,假定两个国家(发达国家N和发展中国家S)生产两种商品(污染产品和清洁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单位产出产生的污染相等,即假设两国的污染强度相等。除了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高于发展中国家之外,两个国家在其他方面都相同。假设环境质量是正常品,因此发达国家的环境规制会更严格,从而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污染产品大于零,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存在内含污染(PCI??NS>0)。而发展中国家将从发达国家进口清洁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内含污染等于0 ,即PCI??SN=0 。因此,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商品的假设下,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内含污染量大于0,而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污染含量为0。将以上的结论扩展到多种商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内含污染不为零,而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内含污染大于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内含污染,即PCI??SN≠0,PCI??NS>PCI??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