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中药”缘何让救命药变成了毒药


  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提得太多,已经算不得新闻。俗话说“病从口入”,可经历过“毒龙虾”、皮革奶、硫磺姜、瘦肉精等侵害的国人,每天依然需要面对各种窘境,为此我们已经有了麻木的感觉,而在这份麻木的背后,更多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助——难不成我们就不能吃一点像样一点的东西吗?非得时不时来一口毒药,做一做抗药实验的小白鼠?
  不幸的是,我们依然在顽强而又可怜地承受着。日前据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黄芪、党参、当归这些常见的保健中药,长期服用补血补气,能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中药,现在居然也成了“毒药”。
  
   “用硫磺熏蒸中药,真的吗?这样的中药还能治病救人吗?”听到这样的提法,相信大部分市民都不禁咋舌,然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记者经过走访,为您揭开目前暗藏在中药加工过程中的一个惊人内幕:90%的中药在原产地加工时都会用硫磺熏蒸,甚至有的不法商家直接往中药饮片上撒硫磺粉。这样就造成了部分中药严重的二氧化硫和砷超标,而砷的化合物则是砒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硫磺被业内认为是中药领域的三聚氰胺,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危害程度极大。
  那么,中药“打磺”究竟是众所周知的行业潜规则,还是中药加工历史千百年来留下的必要过程,亦或是黑心商家为美容、翻新中药采取的不良行径?
  
  疑惑:中药煲汤为啥有酸味
  
  由于体质虚弱,今年51岁的沈阳市民陈玉茹退休以来一直保持药食同源的生活理念,养生的中草药成了她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可最近陈女士用在中药批发市场购买的药材煲汤,却发现味道有点怪怪的。“汤煲出来味道发酸,不知道为啥。”后来,陈玉茹又从药材市场购买了当归、黄芪、党参和人参,可是煲出来的汤却和以往不同,不但有酸酸的怪味,汤汁的颜色还呈现明显的乳白色,“以前做的汤都是白色透明的感觉,这次就很浑浊。”
  陈玉茹向附近一家中医诊所的老中医请教,医生告诉她,这是因为药材是经过“打磺”的,简单的清洗都难以去掉中药上残留的硫磺物质,一定要浸泡一段时间后才能煲汤食用。
  无独有偶,一种利用陈皮等三种中药材制作的开胃汤也有人喝出了问题。陈女士的老姐妹在购买药材时感觉到每次买到的药材味道好像不一样。有时熬好的开胃汤不太苦,而有时就比较苦,喝完后还会咽干上火。“这些情况其实都是硫磺熏蒸惹的祸。”中医诊所的老中医指出,其实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现在中草药已经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成为餐桌上的食品,像火锅、麻辣烫、做熟食里边用的香料很多都是中草药。”如陈女士所说的那样,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中药材也逐渐由药房走上了百姓的餐桌。中药代替茶饮、煲药汤、做药膳——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阿胶,补肾健脾的当归,化痰清肺的川贝……原本神秘莫测的中草药对普通百姓来说变得如数家珍,中草药需求量日益攀升。可如今陈女士却心生一连串的疑惑:这中药为啥要打硫磺呢?都什么中药需要打磺?对人的身体是否有害呢?
  
  探访:硫磺熏药是普遍现象
  
  陇西,这座拥有千年中药材种植集散历史的小城,被业内誉为:“西北药都,天然药仓”。在陇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用药材维系他们一年年的生计。近日,央视曝光陇西中药材行业硫磺熏蒸问题,报道提出“救命药变成了毒药”,追其根源这究竟该怪谁?
  这片土地一度贫困落后,农民所知道的,就是地里的药苗能够茁壮成长,然后以此卖个好价钱,虽然他们祖祖辈辈在种植中药材,但是他们却吃不起,大量的党参,黄芪,当归等补益类药材除了进入药厂以外全都上了东南沿海地区药膳的餐桌,农民不懂什么叫每公斤硫含量,农民不懂什么叫硫超标,但农民知道的是,药贩子需要什么药,什么药才能卖上好价格!
  再说药贩子,他们是一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者,他们将药材从田间地头收购起来,经过简单加工,制成中药材原药,中药材饮片,销售给大药商。
  记者在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陇西县、渭源县、岷县、陇西县的首阳镇,等几个盛产药材的县都进行了走访。陇西走在首阳镇的街上,随处可见加工黄芪和党参的人们。尘土飞扬的空气中,不仅弥漫着中药味,更夹杂着一股酸味,甚至盖过了药材的味道。药贩子告诉记者,这股酸味,是硫磺熏过药材的味道。药材贩子告诉记者,药材被硫磺熏过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但是熏了之后不生虫,不发霉,所以药农们一般还是会熏一下。一位药材老板告诉记者,硫磺很好买,价格也很便宜,花一百多元就能买到50公斤的硫磺,这可以熏一吨的药材。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药材要用硫磺熏蒸,究其根源,存在如下问题:
  一、终端消费群:一味追求品相,最终导致了硫磺问题的升级。
  各地中药材需求散户,因为其不懂中药材的种植及存储加工等一系列流程,他们在购买中药材时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品相这一指标是最大的要求。而熟悉中药材的人都知道,硫磺可以使得药材变得发白,发黄,从色泽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中药材的外型质量,药材经销商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在寻求药材供应源时也会刻意去要求品相,而各级药商他们被终端市场所挟制,只能去源头寻找解决的途径,这样一来农民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他们将药材从地头采挖出来时就会进行硫磺熏蒸来改变药材的品相,各级药商及经销商亦是如此。故导致今天中药材行业硫磺问题的升级。
  二、药厂:一味追求低价,从而引发了硫磺问题的加剧。
  中药材最大的使用途径,那便是各地提取厂和中成药制造企业,而这一群体对中药材品相并无过高要求,但为什么会加剧中药材硫磺问题的升级呢?通过以下分析您会更加明白:陇西被誉为“天然药仓”, 陇西为什么会是天然药仓呢?原因很简单,陇西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县海拔1612~2778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日照时数2254小时,全年降雨量436.6毫米,全年无霜期155天。这里四季分明,气温较低,干燥少雨。中药材作为一种农产品,最适宜于这种气候存储,而陇西当地的仓库建设也因为这一气候优势并无像南方城市那样做恒温、恒湿等方面的硬件配置。这就使他们的仓储成本大大降低,每吨药材在陇西每日的仓储费只需要0.2元,而在南方这一费用是陇西的10倍以上,从而更多的药商愿意将药材存储于此地,故而诞生了“天然药仓”。
  作为重点民生商品,国家对其限价非常严格,而原药材价格又是随着农产品价格一起一路上涨,作为药厂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因此很多中小型药厂在2009年以来一直面临亏损,许多药厂采取了停产歇业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在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前,药厂更多的会对原药材成本及含量来关注,而忽略了硫磺这一问题,而在陇西,药材的存储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无法避免生虫,发霉等农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为了减少损失,更多的药商还是习惯性的通过硫磺熏蒸这一传统方式来规避经验风险。从而导致了中药材产业链上硫磺这个“毒瘤”的滋生。
  三、行业:并无良方来取代硫磺问题
  在整个中药材行业,就硫磺问题的争议从未停止过,几十年来,各地各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去攻克这一难题,最终这些探索都已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对于农产品,如果想杜绝仓储过程中的生虫发霉等问题,那就必须要求高标准仓库群的出现,而这些仓库必须配备恒温、恒湿、控氧、辐照等等一系列的现代化设备,采用标准货位的存储会大大降低仓库的利用率,采用现代化设备会大大提高仓储成本,这样一来仓库方面和药商都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这部分压力转加于药厂,又会加剧药厂的压力,而品相差的药材流入终端消费市场又会受到品相的影响,这样就将整个行业带入了一片死寂,将会大大大打击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将会大大打击药商的投资积极性,从而萎缩整个行业。